坐落在江南水乡、风景如画的山泉村,位于江苏省江阴市周庄镇,村域面积2平方公里,村民3300余人,2023年村集体经营性收入1.03亿元,集体净资产6.68亿元,村民人均可支配收入9.65万元,民富、村美、风气好,被人们称为“流淌幸福的村庄”。
15年前的山泉村可不是现在这个模样。它南面与“天下第一村”华西村接壤,东西两面与“江苏省明星村”向阳村和三房巷村相邻,夹在这些强村中间,成了“高原”上的“洼地”。村集体负债4700万元,治安问题突出,干群关系紧张,很多姑娘都不愿意嫁到山泉村。2009年1月,在外经商、身家过亿的李全兴,响应上级党组织号召,回村参选并当选村委会主任,同年底任村党总支书记。15年来,他秉持“悠悠山泉,村民为大”的为民理念,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积极探索文明乡风建设新路径,有效地调动激发干部群众共建幸福家园的能动性和创造力,把一个发展停滞、负债累累、人心涣散的“问题村”建设成了民风淳朴、和谐宜居的全国文明村。
坚持“五风工程”聚人心
面对“问题村”现实,李全兴深知,风气正才会人心齐、乡村兴。他主张大力实施“五风工程”,培育风清气正、求真务实的党风,干事担当、创新创优的作风,公平公正、共建共享的村风,诚信守礼、尚德向善的家风,勤劳淳朴、友爱互助的民风。利用电子屏、文化墙、宣传栏、老年书场、道德讲堂等阵地和载体,广泛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教育,引领文明新风尚。组织党员干部带头常态化从事公益活动,一张印有全体村干部姓名、职务和手机号码的服务卡张贴在所有村民家门口,村民家中的水、电、气、网络出现问题,打个电话,半小时内就会有人上门免费维修。村民志愿者积极参与义务理发、邻里互助、协助交通指挥、宣传礼让出行等文明实践活动,越来越多的村民把志愿服务当成一种生活习惯。建好用好村级图书馆,村民可以免费借阅各种图书,但必须写一篇长短不限的读后感并参加评奖活动,营造全民读书氛围。以民俗技艺为主打品牌、以文化活动中心为主要阵地,组织村里的手工高人、才艺达人、文化能人进行表演展示、比赛传经,在包饺子、做年糕、裹粽子、打糖饼等民俗活动中增进乡情、留住乡愁,促进邻里和谐。
坚持建规立约育人心
李全兴深知,山泉村的村民不能身体住进新农村、思想还停留在旧乡下,提高村民的文明素质关键在于建规立约,激发村民内生动力,只有让每一位村民都成为文明乡风的受益者,他们才会积极参与。李全兴带领村“两委”成员,通过开展入户调研、设立意见箱、召开村民大会等多种方式,组织全体村民逐条商讨形成《村规民约》,明确村民在遵守公德、崇尚文明、遵纪守法、享受福利待遇等方面的权利义务,让村民有主人翁的归属感。通过发动村民广泛参与,山泉村《新农村建设安置办法》《老年分房细则》《小区管理办法》等自治制度相继出台,涵盖了婚丧嫁娶、节日庆典、环境保护等方面,既传承了传统美德,又融入了现代文明理念。发动群众自己动手净化美化家园,形成了村民自主参与的物业管理模式,全村在没有专人保洁的情况下,做到了没有人随意扔垃圾、没有人在河中洗拖把,村民见到垃圾主动捡拾、见到漂浮物主动打捞,常态保持地面干净整洁、水系清澈明净。
坚持破解难题暖人心
李全兴深切地感受到,提升文明乡风建设水平,必须解决好移风易俗这个老大难问题。当地的习俗是,村民家中有人去世,在村口或路边设置灵棚寄哀思,但这既占用公共资源,又影响交通出行。原本村里提供了农民会所,方便群众举办红白事,但很多村民感到红白事在一块儿举办,心里感到不舒服。李全兴拜群众为师,共谋良策。经过全体村民共同商议和村“两委”成员研究确定,2023年山泉村建成建筑面积800平方米的恩亲堂,连同已有的安息堂作为办理白事的专门场所,引导村民文明殡葬、文明祭扫。2024年,建成山泉村共享中心,提供给村民办理喜事,同时可组织开展戏曲文艺、科普宣传等活动。村民们集体议定了红白事的餐标,防止盲目攀比、铺张浪费。为了方便老年人接送孙儿孙女上幼儿园,山泉村将老年人活动室建在幼儿园隔壁的二楼,老年人通过落地玻璃窗就能看到孩子们在幼儿园的情况,有效回应了“一老一小”的关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