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图片_20240815175218.jpg
微信图片_20240815175218.jpg

江苏省委宣传部 江苏省精神文明建设办公室 主办

投稿:jswmw@jschina.com.cn

江苏文明网 > 专题2025 > 专栏|文明城市创建优秀案例展示 > 正文
盐城建湖县:“守艺、跨界、破圈”,三链融合激活非遗生命力
2025-08-12 14:29:00  来源:江苏省精神文明建设办公室  

建湖县注重以国家级非遗淮剧、杂技为龙头,构建起涵盖53项四级名录的非遗保护体系,形成“守艺固本、跨界融合、破圈传播”的立体化保护路径,为县域非遗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提供了鲜活样本。

一、坚持守艺固本,推动非遗从自然存续向系统传承转变。一是强化政策支撑。将“推动杂技、淮剧等国家非遗活态传承发展”纳入建湖县“十四五”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作为县域发展战略深入推进。先后配套出台《高质量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县建设行动方案》《淮剧、杂技传承保护实施意见》《建湖县文化惠民创精品创特色工程实施意见》等政策文件。设立1500万文化发展专项资金,形成“规划引领+制度保障+资金支持”的政策闭环。二是构建保护体系。实施“非遗记忆工程”,建立数字化保护档案库,完成淮剧、杂技等7项重点非遗代表性项目影像化记录。创新“司法+非遗”保护模式,通过公益诉讼成功抢救建湖花炮等濒危非遗技艺。建成建湖杂技传承基地、淮剧体验馆、冈西剪纸新艺坊、灵龙里等多处非遗代表性传承设施及特色街区,形成“数字化存续+司法化保护+场景化传承”的立体保护体系。三是创新育才机制。推行“带编招生+合作办学+动态考评”模式,近年培育市级传承人6名、县级传承人31名、青年学员近百名,形成老中青三代接力梯队。开展“名师带徒”计划,以打造精品项目为抓手,推动青年学员“拔节生长”,学员王梦尘主演的非遗杂技《炼—倒立技巧》获“新一代”国际青少年马戏节最高奖金奖、“金菊奖”“金狮奖”,实现三金大满贯。

“非遗进万家 文化共传承”非遗展示展演活动

二、坚持跨界融合,推动非遗从静态遗产向活态发展转变。一是“非遗进村居”服务群众。依托新时代文明实践,组织开展“九龙口非遗融合创新艺术周”“非遗年货节”“杂技周末剧场”“淮剧周末舞台”等非遗活动。结合文化惠民工程,编排创作情景快板《我们是移风易俗宣讲员》、剪纸《文明水乡》等非遗作品,通过“流动舞台车+文艺小分队”配送模式,实现非遗服务村级覆盖率100%,形成“周周有活动、月月有演出”的惠民体系。二是“非遗进校园”启智传习。实施“淮剧杂技进校园”工程,编印非遗传承教材《淮剧·杂技》(上、下册),将“省美德少年”李肖亚、夏晶晶等学生的事迹编排成淮剧节目演出,引导孩子们“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开设“小淮班”“小杂技班”“剪纸班”等非遗社团、兴趣班,推动“一校一品”特色学校建设,湖阳路实验小学打造的“淮剧·杂技”非遗体验馆被评为“第三批全国中小学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学校”,杂技舞蹈《鼓声咚咚》参加全国第六届艺术节演出。三是“非遗进景区”赋能文旅。依托深厚非遗底蕴,设计城市标识、打造吉祥精灵,推出“建湖有戏”城市品牌形象。打造淮剧小镇、陆秀夫景区等一批集非遗传承、文化体验、沉浸演出为一体的文旅新地标,设计“淮淮”“娃娃”文创IP,开发非遗主题的家纺抱枕、陶瓷雕像、书签、印章等文创产品,以文旅产业反哺非遗传承。

非遗进景区,打造淮剧小镇文旅地标

三、坚持破圈传播,推动非遗从地域符号向世界语言转变。一是搭建融媒矩阵。依托“两微一端一抖”融媒体平台,每周五开设《淮旧时》慢直播,每周六、周日举办《杂技周末剧场》《淮剧周末舞台》演出直播,单场互动超10万人次。在九龙口摄制的《非遗里的中国》(江苏篇)亮相央视,淮剧、藕粉圆火热出圈。推出康辉《咬文嚼字》小课堂建湖非遗系列短视频,普及非遗知识。二是创新表现形式。将非遗融入现代流行元素,设计非遗主题表情包,下载量超50万次,拍摄年轻观众喜欢的变装视频、卡点转场,利用智能机器人表演非遗淮剧,创作歌曲《戏台九龙口》、翻唱《声声慢》《探窗》《茉莉花》等非遗元素作品,实现传统文化符号的Z世代转化。三是拓展国际舞台。结合不同国家的观演特点,创排《猴·西游记》《盐·运》等海内外市场认可的“叫好叫座”的非遗精品力作,参加国际节庆活动和商演200多场,观众累计达1000多万人次。在Twitter、Facebook、抖音国际版等海外新媒体开通账号,发布有英文、中文繁体及中英文对照不同版本的非遗作品,定期开展线上直播、互动交流,向世界展示中国非遗。

建湖县幼儿园淮剧表演《淮剧联唱》

责编:徐羽蝶
上一篇
下一篇
听新闻
放大镜
点我回到页面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