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如皋市锚定文明乡风建设,深耕公益性婚丧服务场所“建、管、用”全周期服务链条,将其精心打造成“移风易俗实践枢纽+乡村治理微阵地”,以方寸空间承载民生关切,用细微变革推动文明演进,为乡村振兴持续注入蓬勃的精神动能。
一对新人在易俗堂里办喜宴
因地制宜,脚踏实地蹚出为民服务新路子
秉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多维度推进易俗堂、新风楼等公益性婚丧服务场所建设,通过选址新建、改造装修、协议共享等多元模式,让服务场所既有覆盖广度更具服务温度。
其中,48 个村(社区)抢抓乡村振兴契机,新增建设公益性婚丧服务场所,配备桌椅、炊具、空调、舞美等基础设施,嵌入适老化通道、无障碍卫生间等贴心设计;93个村(社区)盘活集体闲置房屋、厂房,装修改造,完善配套;城区及镇区周边具备市场优势的村(社区),选取群众认可度较高的饭店等签订共享协议、商定节俭办宴倡议菜单和收费标准、明确监管办法。截至目前,全市348个村(社区)中已有292个设有公益性婚丧服务场所,结合村居实际共商出台了不在小区(房前屋后)搭棚办宴、不攀比办宴、不违背村居自治公约办宴办事激励引导机制,让群众红白事办理有去处,又暖心。
如皋市长江镇长江社区易俗堂:由闲置小学教室改建而成,为群众办事提供便利
易俗堂统一布置“节俭养德”“喜事新办”主题背景墙、播放文明新风宣传片等,让仪式现场成为新风倡导的流动课堂,推动易俗堂从“事情办理场所”向“多元服务枢纽”提升,实现红白事简办有“面子”、文化活动开展有“场子”、政策宣传浸润有“底子”。
分类施策,精准对标护好乡里乡亲家底子
从“人情重负”到“轻松办事”,如皋以公益性婚丧服务场所的建设运营小切口,撬动着乡风文明大变革。面对红白事操办中的痛点,坚持问需于民,通过走访调研、村民议事会,将群众“既想体面办事办宴,又想在办理中尽可能减少费用支出”的心愿,转化为多措并举、撬动文明乡风建设的具体行动。实行分类施策管理,从环境氛围布设、设施设备配置等到仪式流程倡导、宴席菜单、费用标准等民主商定,以及激励引导机制的出台,每项举措都精准回应民意。“喜事新办、白事简办、小事不办”不再是口号,而是实实在在融入百姓生活。
如皋市的年轻人们在易俗堂前举办集体婚礼
“以前办酒最怕算钱,现在在这儿,花钱少、面子足,亲戚们都说比大酒店热闹多了!”刚为儿子办婚礼的居民马汝国这样说。据不完全统计,2024年如皋市村(社区)公益性婚丧服务场所累计承接红白宴席6000余场,为办事家庭节省搭棚、桌椅租用、高档烟酒等不必要开支约8200万元。
真移真易,顺势而为树起文明乡风好样子
面对陈规陋习的顽固“堡垒”,如皋以“公益+多元力量”为突破口,构建起“看着办+跟着上”的双轮驱动机制。村(社区)发动群众共商共议《村(社区)红白事操办标准参考》《如皋市红白事操办建议流程》《人情减负“如新风”文明公约》,发布红白事操办“五个一”“五个不”建议流程,提倡乡邻不随礼、丧事3天办结、红白事酒席应季性标准菜谱等“好规矩”,引导群众俭办简办红白事。配套《文明积分管理办法》更让移风易俗充满“趣味”。村民参与志愿服务、简办红白事可积累积分,兑换生活用品、易俗堂餐费抵扣券或享受家电维修等服务。如今,积分超市成了各村的“人气打卡地”,村民们把文明行为积分兑换生活用品,笑称这是“文明红利”。
如皋市白蒲镇蒲东社区易俗堂
如皋东陈镇南东陈社区升级“易俗堂”经营模式,创新“村级自建+科学布局+第三方运营”模式,“八个一”管理机制(一套科学规范的合作共建模式、一套精准高效的社区引导体系、一套创新灵活的积分激励体系等)的探索更是将易俗堂打造得既接地气又充满活力。实践过程中,社区充分发挥村居小组长、白事办理人员等“关键少数”作用。这些扎根基层的骨干力量,以邻里亲缘为纽带,带动更多村民主动参与文明乡风实践,形成“头雁领航、群雁齐飞”的良好局面。
如今的如皋,创新构建的服务贴心、治理同心、文化润心“三心”机制,形成的社区乐意、群众愿意、社会满意“三意”治理新格局,持续涵养着社会文明新风尚,勾勒着乡村振兴的新图景。从喜事新办中旅游结婚、集体婚礼的浪漫兴起,到丧事简办将流程压缩至3天的务实革新;从曾经扎堆的生日宴、升学宴悄然“降温”,到多户家庭带头践行“设宴不收礼金”的往来新格局,文明新风在雉水大地持续升温,蔚然成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