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图片_20240815175218.jpg
微信图片_20240815175218.jpg

江苏省委宣传部 江苏省精神文明建设办公室 主办

投稿:jswmw@jschina.com.cn

江苏文明网 > 专题2025 > 专栏|文明村镇风采展示 > 正文
扬中市:文化资源“沉下去” 群众幸福“提上来”
2025-09-09 12:49:00  来源:江苏省精神文明建设办公室  

非遗体验馆建在乡村,原创大戏基层巡演,文化指导员活跃一线……在扬中,“家门口”乐享公共文化服务,已成为越来越多市民的生活日常。推动优质文化资源直达基层,是践行习近平文化思想的生动体现,是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关键举措。近年来,扬中市持续优化文化服务和文化产品供给,推动各类优质文化资源与老百姓“直接见面”,人民群众文化获得感、幸福感持续增强。

扬中市八桥镇利民村林下书屋开展“书香浸润文明村 林下共话同心圆”活动

阵地建在基层,身边的“文化客厅”让群众“诗意栖居”

节日到,九狮跳。扬中市八桥镇永胜村的“九狮图”独具特色,早在2006年便入选第一批镇江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为更好地传承和保护非遗,全面推动非遗走进群众生活,2023年,九狮图非遗展示馆在永胜村生态园正式开馆,成为镇江首家非遗展示馆。

扬中市八桥镇永胜村举办“非遗在社区 文化永传承”活动,图为九狮图表演

让群众在“家门口”了解非遗、喜欢非遗、参与非遗保护。在扬中,建在乡村的非遗阵地不在少数:新坝镇新治村成立了非遗剪纸体验馆,定期举办各类传承活动;油坊镇在镇文体服务中心开设耿月新竹编工作室,展示竹编作品,传授竹编技艺;西来桥镇建设了糏(xiè)塑文化(糏塑是一种以糯米粉为原料的民间造型技艺,多出现在祝寿、新房上梁等喜庆活动中)艺术馆,免费开放。不仅如此,扬中还不断开辟非遗阵地,在市博物馆展厅开设非遗专区,展示扬中河豚食俗、箫笛、柳编、剪纸、玉雕、虎头鞋、木雕等传统技艺,唤起人们的浓浓乡愁;打造民俗校园基地——滨江小学,以民俗文化为资源,立足“两馆、四园、五坊”,开设体验式、探究型、创新性课程,让非遗融入青少年生活。

扬中市浓荫碧水间的陈履生博物馆群

让人民群众在文化的百花园中享受“百步之内必有芳草”的文化福祉,扬中坚持政府主导、社会参与、重心下移、共建共享,大力推进基层文化阵地建设,打造群众身边的“文化客厅”。目前,全市6个镇(街)文化分馆普及率、综合文化站面积达标率均达100%,其中特级站5个,一级站1个。全市人均拥有公共文化设施面积达1.1平方米,实现文化礼堂、文化广场村(社区)全覆盖,建有各类乡村博物馆和展示馆20余家,其中陈履生博物馆群荣获全国2022年最美乡村公共文化空间(空间设计类)TOP30和网络人气项目TOP10,市博物馆、图书馆城东分馆、陈履生美术馆入选江苏省2023年度“最美公共文化空间”打造对象名单。

资源直达基层,丰盛的“文化大餐”让生活“有滋有味”

“很感动!很精彩!”日前,扬中原创锡剧《太平洲上》在扬中市福源村进行展演,为村民们献上了一场文化盛宴,也收获了满满好评。自2021年3月以来,这部戏已在扬中城乡演出了百余场,场场爆满。

扬中市原创锡剧《太平洲上》演出照

沉实厚重、丰富多彩的文艺作品是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的关键所在,为百姓提供更丰富、更有营养的“精神食粮”,扬中市以激发创新创造活力为引领,大力推进国有文艺院团改革,系统谋划文艺精品创作布局,深入实施精品战略。其中,聚焦脱贫攻坚主题的原创大型锡剧《太平洲上》表现尤为突出,该剧不仅荣获2021年度江苏省艺术基金资助和紫金文化艺术节“剧目奖”等多项殊荣,还成功登上央视“九州大戏台”栏目,并在江苏大剧院精彩上演,展现了扬中文艺创作的实力与风采。以已故全国劳模、扬中市联合村原党支部书记郭克生为原型创作的锡剧《郭克生》,在基层展演30余场,获省紫金文化艺术节剧目奖;取材于慈善助学真实故事的小戏《圆梦》,获第十四届全国小戏小品曲艺大赛优秀剧目,首届“田汉杯”小戏小品编、导、演技能大赛第二名。

群众需求在哪里,文化服务就送到哪里。扬中将提升群众文化生活满意度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将公共文化供给纳入农村公共服务“八位一体”建设,重点从提升文化设施服务水平、丰富文化服务项目内容等方向发力,精准对接群众需求,丰富公共文化供给。

用好用活文化设施,让基层场馆成为群众想来、爱来、常来的“人气聚集地”,扬中依托奥体中心、文化馆、图书馆、博物馆以及面广量大的城市书房、农家书屋等各类文化场馆,常态化组织亲子阅读、民俗普及、公益培训、文艺表演等活动,吸引群众主动参与全民阅读、文体活动。创新提质文化服务,改进完善公共文化供给机制,遴选编制优质文艺文化“节目清单”,推动“群众点单”和“政府派单”更好对接,广泛开展“文明实践·点亮星夜”“周末戏相逢”等文化活动,将优质、便捷、均衡的文化服务送到群众身边。

人才扎根基层,资深的“文化能人”让文化“生根发芽”

一把剪刀,一摞彩纸,一双双灵巧的小手在纸板上忙碌着,孩子们不时相互请教、切磋技艺。在新坝镇立新村高效农业园,扬中剪纸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孙永青现场为孩子们讲解剪纸知识、传授剪纸技艺,让孩子们在体验非遗魅力的同时,加深了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和认同,做一个实实在在的“小小非遗代表性传承人”。

扬中市“扬中剪纸”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孙永青在剪纸体验馆开展现场教学

孙永青是扬中“文化能人”活跃乡村文化的一个缩影。分布在扬中广阔乡村的文化能人,像一粒粒种子,在广袤田间生根发芽,让基层文化更有生命力。扬中现有文艺家协会国家级会员35人,省级会员119人,对接85支基层文艺队伍,持续开展“艺起传薪”传统文化进校园、“艺心扎根”乡村文艺播种计划、“艺路书香”公益阅读等文艺志愿辅导服务品牌活动,定期培训,定制培训,培育出了西来桥镇舞龙队、永胜村九狮图队、老干部合唱团等优秀基层文化人才队伍,有效激发了全市文化创新创造活力。

让人民群众在文化建设中登舞台、唱主角。扬中充分尊重广大群众的主体地位,在乡村文化振兴探索上注重激发内生动力,大力支持群众自发组织精神文化活动。连续16年举办的兴阳“村晚”,连续6年开展的红菱文化活动,每年“二月二龙抬头”特色民俗文化活动,以及今年以来创新开展的“城市广场周周演”活动,政府搭台,百姓唱戏,有效调动了各行各业群众参与乡村文艺活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实现了从送文化、种文化到创文化的转变。日渐浸润百姓生活的优质文化资源,不断满足了扬中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滋养出群众家门口的“诗和远方”。

责编:秦春凤
下一篇
听新闻
放大镜
点我回到页面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