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无锡江阴东南部,有个54平方公里的宝藏小镇——长泾。这个流淌着千年文脉的古镇,如今正以“产业强镇、宜居城镇、文化名镇”三张金名片,在新时代绽放别样光彩。漫步街头,您既能触摸到“中国历史文化名镇”的厚重底蕴,又能感受到“全国文明镇”的现代活力。

红色基因,激活文明动能。
“一走进蒲市村的红色教育基地,仿佛穿越回到革命年代。”这是许多参观者的共同感受。长泾创新打造的“一核多维”红色教育矩阵,将6大红色阵地串珠成链,每年吸引超10万人次来这里上“行走的思政课”。值得一提的是,《传承红色基因 深化爱国主义教育》项目还获得了市级创新奖,成为党员干部的“初心课堂”。

实践为桨,厚植幸福底色。
“以前退休后就是带孙子,现在能跟着老师学书画、练舞蹈,生活充实多了。”在长泾新时代文明实践站,这样的声音不绝于耳。社区居民普遍反映,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开设的公益课程丰富了业余生活,让退休老人找到了精神寄托。全镇82支志愿服务队像毛细血管般深入社区,去年开展活动500多场,惠及群众3万人次。“艺起泾彩”等41个特色项目,让“长”有爱、“泾”温暖、“幸”所至、“福”满堂的“长泾幸福”名片愈发明亮。此外,持续开展道德模范学习宣传活动,探索创新乡风文明“积分制”管理模式,联合苏州、无锡等地成立“简爱”婚礼共同体,让文明之风浸润人心。
智慧管理,奏响文明强音。
“以前乱停车、占道经营要靠人力巡查,现在无人机一飞,问题一目了然。”城管队员口中的“泾心善治”平台,正是长泾创新治理的缩影。它不断探索“无人机巡检+大脚板”智慧化监管模式,搭建“泾心善治天地E网”空中巡飞平台,360度无死角守护古镇容颜,获评无锡市精细化管理创新实践案例。智慧城市网格化管理体系中,58个基础网格织就精细治理网络,有效整合各方资源,凝聚文明创建合力,勾勒出“人人参与、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文明新图景,让千年古镇既保留韵味又充满现代气息。

全域统筹,重构镇村肌理。
长泾镇上,“东舜客厅”、风雨文化长廊、蒲市印象书屋等7个“泾”彩生活微空间,绘就了一幅生态宜居的美丽乡村画卷。村民纷纷表示,“微更新”改造后的公共空间既保留了乡愁记忆,又增添了现代设施,特别是“泾里俏江南”灯光秀成为亲子休闲娱乐的热门打卡点。

文化惠民,点亮百姓生活。
中秋的文旅活动、春节的非遗市集、周末的“泾彩”讲堂……在长泾,文化惠民活动全年不断档。“画说长泾”、“‘艺’起‘泾’彩”等文化惠民项目年均开展300余场次,线上线下服务覆盖超200万人次。当地群众特别推崇“我们的节日”系列活动,认为将传统民俗与现代艺术相结合的创新形式,让年轻一代更真切地感受到文化传承的魅力。特别是连续举办九届的中秋文旅活动,通过央视镜头让全国观众感受到“孝老爱亲”的浓浓乡情。村民们自豪地说:“我们这儿的文化节目,比城里还精彩!”

从青砖黛瓦的历史街区到灯火璀璨的“泾里俏江南”,从传统作坊到现代产业园区,长泾正书写着新时代的“清明上河图”。这座千年古镇证明:文明不是高高在上的奖牌,而是百姓家门口看得见、摸得着的幸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