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众在哪里,文明实践就延伸到哪里。作为无锡市中心的核心区域,崇安寺街区正通过“老建筑新活力”“空间再升级”“服务全龄化”三大创新举措,让千年古街焕发文明实践新魅力。


老建筑变身文明实践“新地标”。走进崇安寺,22处文保单位不再是冷冰冰的文物,而是充满温度的文明实践空间。东林书院的“名礼堂”成了青少年学礼仪的热门打卡地,重新开放的钟楼书院建成了市级钟书房旗舰店,成为高品质阅读沙龙等活动举办的重要场所,每月吸引2万市民来“充电”。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秦邦宪、陆定一年轻时工作过的地方——池上草堂,如今改造过后已经成为了梁溪区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每月1200场活动成为展示全区新时代文明实践工作成效的重要窗口。街区内无锡第一支部党建基地及其周围红色底蕴深厚,资源丰富,每年吸引近10万人次党员干部和青少年前来参观学习,让红色文化“活”了起来。千年小娄巷焕新归来呈现出古韵与今风交融的江南市井生活。樊登书店作为新时代文明实践点,定期举办“传承好家风文明千万家”系列讲座等各类文明实践活动,让传统文化走进日常生活。

立体空间打造文明实践“会客厅”。从地下到地上,从空间布局、功能设置到环境营造,崇安寺的每个角落都藏着文明实践的巧思。三阳广场地铁站里,爱心驿站、纳凉点、梁溪榜样文明实践集市让奔波的行人感受到温暖;5000平方米的三大户外开放广场成了市民活动的“大舞台”,规范管理和有序使用极大地拓展了文明实践活动空间;夜晚的楼宇灯光秀则用创意公益广告点亮城市夜空。
全龄友好让街区更有温度。带孩子来玩的家长会发现,街区里街巷道路、服务载体、公园绿地等空间进行了适儿化改造,构建出“街区—社区”协同的儿童友好空间体系,让“龟背壳”里多了童趣;年轻人可以在大成巷市集淘货,参与时下流行的剧本杀、密室逃脱等互动娱乐项目,还能在“市民夜校”学技能;老人们则在秦起广场找到了专属活动空间。



共建共治共享的文明实践新模式。“带孩子参加‘状元楼研学’,比单纯讲解有趣多了。”市民陈先生说。活动中,孩子们穿着汉服体验古代科举。类似的精神文化品牌活动,让孩子们对传统文化有了更深的理解。如今,崇安寺已形成“一心多点”的文明实践网络。通过志愿服务联盟、资源共建共享等机制,企业、商户、市民都成了文明实践的参与者,他们发挥各自优势,从环境维护、服务提升到文化传承,人人都是文明街区的“主人翁”,共同书写着“文明实践+城市更新”的生动故事。

当钟楼钟声遇见市集喧闹,当红色记忆碰撞青春创意,这座古街便成了传统与现代的共生体——政府搭建的不仅是平台,更是让文化生根的土壤;市民参与的不仅是活动,更是让文明生长的仪式。在这里,每一块斑驳的砖石都在讲述新的故事,每一盏温暖的灯火都在延续古老的脉搏,最终在光阴流转中,让文明成为最动人的城市年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