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一早,细雨蒙蒙,雨花台区雨花南路与雨花西路路口,交警八大队执勤二中队民警王靖涵正在这里执勤,指挥往来车辆、行人在风雨交加的恶劣天气里有序通行。曾经,他是一名15年老兵,肩负着保卫祖国领空的重任;去年退伍后,他脱下军装穿上警服,在新的岗位上开始新的耕耘与奉献。
今年以来,他两度踏上一线,赴昆山及禄口机场参与境外人员运输转运任务,动辄十几个小时不吃不喝、高强度工作。
主动请缨,28天完成167趟转运任务
28天、167趟、2863人、10万公里,这些数字对于今年的王靖涵来说,有着极为特殊的意义。2月初赴昆山开展境外人员转运任务以来,他每天工作近16个小时,不断挑战着生理极限。
王靖涵出生于1985年12月,是吉林长春人,毕业于空军航空大学。2004年8月招飞入伍,退伍后于2019年10月参加公安交管工作。今年3月底,当得知大队需委派民警支援外地疫情防控工作,王靖涵毫不犹豫地提出了申请。
收到上级部门紧急集合的通知后,刚值完大夜班的他立即奔赴昆山。途中,王靖涵才将驰援昆山的消息告诉家人,并得到了家人的支持与鼓励。
承担境外人员转运任务以来,王靖涵每天工作近16个小时,重复往返南京与昆山两地。面对穿上防护服后不能吃东西、不能喝水、甚至不能上厕所的困难,他依然能够为乘客们做好服务保障工作,不断地挑战着生理极限。
大部分归国人员都是举家出行,大巴车上堆着满满的行李。为了节省时间,王靖涵和同事们将不少工作都放在路上进行。他不时要穿着防护服从过道里堆得满满的行李上翻过去,一个一个人员详细登记,再一路艰难地翻越行李回到前排,与同事商量沟通接下来的工作。初春的季节里,防护服里穿的都是短袖短裤,王靖涵依然是满身大汗,衣服湿透。直到转运任务阶段性结束,王靖涵连轴作战28天,累计往返167趟,安全护送转运乘客2863人,行驶里程近10万公里。
再战一线,在禄口机场坚守5个月
5月18日,得知支队再次抽调人员支援禄口机场时,王靖涵再次毫不犹豫地向领导申请出战:“我有经验!”随后,他来到了南京禄口国际机场,支援疫情防控工作。
守好一座门、护好一座城。有了之前的工作经验,在面对疫情时,他少了一分恐惧,多了几分淡定。在禄口国际机场的五个月工作中,他遇到了更多意想不到的突发情况。
7月6日晚上8点多,一架来自菲律宾的班机抵宁,他像往常一样给乘客们登记,突然有一名旅客跑过来喊道:“我老婆,她不舒服,可能要流产了!”
王靖涵也是一名父亲,他听到这样的求助,立刻与同事联系120急救,安抚好旅客情绪的同时将信息上报指挥部。当时,根据疫情防控要求,归国人员的治疗需要联系专门收治医院,可收治医院距离较远,孕妇苍白的脸上开始冒汗,家属十分焦急。
只有头脑冷静,才能临危不乱。综合了医护、交通等几方面的意见后,王靖涵和同事们最终提出分段接力的方式,对接医院和救护车,沟通机场和边检海关,以最快方式打通了一条绿色通道,同时由驻点医生跟车护送,两台救护车接力冲刺,以最快的速度将孕妇送进了医院。
仅仅过了一周,7月14日一早,来自法兰克福的班机上载着一名身患抑郁症的留学生。当时,该留学生的父母从老家赶来,向南京警方求助。面对这样的情况,王靖涵与同事们反复沟通协调,最终采取家长陪同隔离的方式照顾病人,最大限度做好人文关怀。
类似的例子还有很多,直到10月20日阶段性任务结束,152天时间里,王靖涵共参与处置入境客运航班90余架次,转运入境旅客人数2万余人次,其中包括确诊及无症状感染者数例。
“就是要上一线,才能实现自己的价值”
与归国人员直面的日子里,王靖涵是服务保障者,也是“陪聊”的心理疏导者。
有的旅客一家几口人历经数十小时才终于落地,面对他们回到祖国滔滔不绝的兴奋,“连轴转”的王靖涵依然耐心回复他们的种种提问;有在外读书的10岁少年独自归国,王靖涵就提前联系好机场相关人员,尽早接到孩子让家人放心;还有人从疫情暴发、社会秩序混乱的国外回来,见到王靖涵第一句话就是带着哭腔的“终于有人管我了”,王靖涵连连点头安慰对方:“我们管,我们管”……
脱下军装穿上警服,变的仅是称谓,不变的是忠诚。作为一名军转民警,虽然只有短短1年的警龄,但王靖涵始终把忠诚牢记心中,结合工作特点,迅速找准自身定位,快速进入情况,发扬着部队“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奉献”的优良传统,始终把自己当成“一块砖”“一颗钉”“一把尺”“一杆秤”,在本职岗位上,积极进取与奉献。
在王靖涵看来,疫情防控就是一场阻击战,自己如今有这样一个直面一线、抗疫战斗的机会,他作为热血男儿责无旁贷。“就是要上一线,才能实现自己的价值。”王靖涵告诉记者,只有这样,在以后回首往事时,才能不因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因碌碌无为而羞耻。
通讯员 吴晓晖
南报融媒体记者 张源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