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图片_20240524105814.jpg
微信图片_20240524105814.jpg

江苏省委宣传部 江苏省精神文明建设办公室 主办

投稿:jswmw@jschina.com.cn

江苏文明网 > 南京 > 正文
金陵之夜,文明实践点亮“黄金档”
2023-08-15 17:13:00  来源:南京文明网  
 

  鼓楼区打造江边小剧场。

  御水湾“梧桐语”城市新空间举办“星空的魅力”科普活动。

  雨花台区“遇见”街头音乐汇。 本报记者 蒋文超 摄

  在江宁区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广场上,孩子们在家人陪伴下,开心猜灯谜。 本报记者 赵亚玲 摄

  金陵夏夜,走进城乡的新时代文明实践阵地里,可以看到群众参与的热气腾腾、为民服务的凉风习习。南京市依托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阵地,利用夏季市民晚上休闲纳凉时段,打造了“夜服务”“夜分享”“夜体验”等文明实践新场景。

  进军这一“黄金档期”,如何聚拢资源、腾出精力,留住群众的脚步、目光, 抢占“收视率”,提升“热力值”,收获“满意度”?《南京观察》记者近日走进全市多处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阵地,领略这道赏心悦目的“风景线”,探访这一“家门口”阵地的日常运行。

  服务延伸,占领“黄金档期”

  8月4日晚,“上元夏之夜”在江宁区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文化广场上演,中心户外主舞台马铃声悦耳、人头攒动。秣陵街道凤凰村村民王克飞左手拎马头、右手握马鞭,和他的队员们不断变换着队形和步法。“章山王马灯是本地流传了300多年的非遗,逢年过节我们都要跑马灯。”

  “像这样的活动,我们在暑期常态化开展。”江宁区文明办相关负责人介绍,7月以来,该区在每个街道选择2至3个集镇所在地的实践所(站),每周五、周六开展文明实践夜间活动,打造“上元夏之夜”品牌,让更多人互动参与,传播文明新风。

  目前,南京市各区建成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12个、实践所102个、实践站1229个,实现全域全覆盖。通过设施共建共享,延伸设立2269个文明实践基地(点),形成立体化的文明实践阵地网络。去年开展各类文明实践活动近17万场,受众群体近1750万人次。

  8月12日晚9点,玄武区梅园新村街道的小红梅信仰生活空间里依然亮着灯,马鞍山90后王振东的《栖梧金陵秋,寻美鸣沙月》讲座刚刚结束。他从敦煌石窟的艺术瑰宝说起,勾连南京历史人文,带领孩子们穿越千年时空,领略古代文明之美。

  小红梅信仰生活空间,是梅园新村社区新时代文明实践阵地。这里常年活跃着一群醉心南京文化,热爱公益服务的“斜杠”青年。典籍共读、古琴雅集、红色宣讲……因为紧靠着居民区,又集聚了大批文化志愿者,每周三、五、六晚7点到9点,丰富的活动安排总能吸引群众自发而来。

  王振东是小红梅信仰生活空间的第一批志愿者,“上午讲早茶、下午聊竹编,然后去石头城,饭都来不及吃就往小红梅赶。”他的梦想,是通过自己的公益讲解,让更多“新南京人”感知这座城市深厚的人文底蕴。颇有成就感的是,敦煌石窟讲座的报名信息在社区家长微信群推送后,28个名额一小时就被抢光。

  更多的精彩活动已经排上日程。本周,《彩影萌心——百年中国动画奇妙夜》将“空降”小红梅信仰生活空间,通过为期一周的夜间展览、市集、讲座、观影、文创等体验活动,挖掘展示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发展脉络。

  “此前,部分所(站)管理不科学,开放时间与机关事业单位上下班时间一致,不符合群众作息规律。”南京市文明办相关负责人坦言,通过文明实践“夜间模式”的打造,让服务群众不仅在空间距离上更贴近,也在时间上实现无缝衔接,抢占了“黄金档”,真正实现了在服务群众中引领群众。

  融入新场景,聚拢“青春力量”

  8月7日晚,建邺区西城·夜未央运动街区中央舞台掀起汹涌声浪。建邺区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联合建邺高新区、区文旅局举办了“live不打烊”街唱大赛。“依托潮流街区开启新时代文明实践‘夜模式’,让园区年轻人享受‘加长版’的夜间休闲时光,以年轻人喜闻乐见的形式传播文明新风尚。” 建邺区文明办相关负责人说。

  建邺高新区里有阿里巴巴江苏总部、小米科技华东总部等数字经济头部企业,集聚近10万人办公,园区35岁以下年轻人占比近40%。区文旅局副局长陆萍说,今年7月街唱大赛举办以来,已吸引上千位优秀街唱歌手参与比赛,带来一串“我的城市歌单”。他们还举办企业专场和高校专场,吸引更多辖区新青年参与其中。

  “我还是从前那个少年,没有一丝丝改变,时间只不过是考验,种在心中信念丝毫未减……”8月1日晚6点半,雨花台区莲花湖畔传来歌声。这是一场由区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区文旅局、古雄街道共同打造的“遇见”街头音乐汇。

  “雨花台区集聚35万涉软从业人员,平均年龄27.5岁。”雨花台区文明办相关人士介绍,“但此前的公共文化服务供给较为单一,搭个舞台、放段电影,吸引的都是‘一老一小’。”依托新时代文明实践阵地,他们发力“流动文化”服务,打造了“遇见”街头音乐汇品牌。

  从软件大道地铁站发端,到深入社区青年家门口,“每年举办不少于100场‘遇见’街头音乐汇”,已被写入雨花台区“十四五”规划,仅8月份就将举办24场专场音乐汇。

  中青年“弱参与”,一直是基层治理中一个共性问题。目前,一部分所(站)主要是依靠体制内的志愿服务力量开展文明实践活动,服务对象主要为“一老一小”,激发中年、青年群体参与意愿尤为重要。

  “这时候我想问在座的爷爷奶奶,该不该听信他的话?”由南京大学学生扮演的“张爷爷”正被行骗者“小李”忽悠,眼看就要转账购买所谓的糖尿病特效药,台下的80岁居民韩宝琴站起来阻止:“坚决拒绝他!这是骗钱的,糖尿病很难根治。”

  8月11日,一场别开生面的基层反诈讲座在鼓楼区湖南路街道青岛路社区活动室举办,授课的是南京大学信息管理学院和计算机学院学生组成的“诡计勿信”防诈反诈宣讲团。一个小时里,学生们玩起角色扮演,先后表演特效药推销、骗缴养老保险、网络“黄昏恋”和集资高利贷四个场景。

  “青年学生有学识、有活力,更重要的是有想法、有创意,日常活动可以借助他们的力量改头换面,进一步丰富内容、创新形式,让居民愿意、喜欢参与。”青岛路社区副书记姜俊介绍,这个暑假南京师范大学学生加入社区托管班,就贡献了花灯团扇制作、二十四节气趣讲、学业辅导等一系列课程,广获好评。

  街谈巷议间,重温“熟人社区”

  8月10日下午4点,江北新区泰山街道大华社区江悦府网格红色驿站二楼,新疆舞队队长、58岁的退休居民李永民按下播放键,她的“舞友”们随着音乐舞动起来。

  一旁的“经纪人”网格员邓彩云一直拨弄着手机。下周,小区的新时代文明实践夜间展演活动就要开始,她要尽快将表演队伍的展板做出来。“7个队伍都是小区居民自发成立,有新疆舞队、形体走秀队、葫芦丝队、乐器队、书画队等,平时都在驿站聚集练习。”

  一个小区可以组成7个表演队伍办成一台晚会,这与阵地建设密不可分。大华社区党委书记杨飞介绍,泰山街道打造家门口服务体系,全街已建起78个网格红色驿站,大华社区就有10个。驿站也是新时代文明实践点,把服务触角伸到百姓家门口。“像是李阿姨这样有才艺、热心肠的带头人,都是网格员们挖掘出来的。社区引导群众参与,在实践点建起了一个个文艺队伍。”

  “在驿站里,‘熟人社区’的概念重新被建立起来,社区治理有了好帮手。”杨飞说。平日里热闹的活动室,在居民提出集中诉求时会变身严肃的“议事厅”,那些热心的“带头人”亦是居民信任的“意见领袖”,常常作为居民代表参与议事。

  在高淳区固城街道花山村日前开展的一场健康知识讲座上,去年高考“走出去”的大学生何文玟成了主讲人,台下听众都是看着她长大的乡亲。

  不少像何文玟一样从村里走出去的年轻人“回归”了。“以新时代文明实践站为堡垒,我们成立了‘一刻钟’‘吴阿姨’‘橄榄绿’‘新青年’‘零距离’‘手拉手’等6个志愿服务队,儿童课业辅导、邻里问题协调、乡风文明引导、美丽乡村打造……村上每一件事都能通过新时代文明实践站的‘触手’,深入群众服务‘最后一米’。”花山村妇联主席张婷婷说。

  “停下来听一会儿,一天的劳累一扫而空。” “遇见”街头音乐汇散场,手持荧光棒的尹婷婷仍然意犹未尽。这个盐城姑娘2015年在“大板桥”安家, “起初房子就是住的地方,跟邻居完全没互动。”这两年,在参与街道、社区组织的一场场喜闻乐见的文明实践活动中,她逐渐有了家的感觉。新林社区日前招募“红色楼长”,她带头报名、竞聘上岗,成为金域华府“最年轻”楼长之一。

  不仅是新住户“宾至如归”,“原住民”在这里也能找到熟悉的回忆。原本环境脏乱差的清水塘,如今水面清澈,两岸环境“焕颜新生”,这就是文明实践的“实景课堂”。秦淮区秦虹街道围绕“清水塘”聚力打造了新时代文明实践主题公园,在展现独特的渔民文化、亲水文化和制扇文化的同时,建成环塘步道、5000平方米小游园和5人制社会足球场。

  不止于夏夜,打开更多“温暖时空”

  8月9日晚,一场“就在业市 一起圆梦”仲夏招聘会,在浦口区永宁街道张圩居家养老服务中心拉开帷幕,6家重点企业拿出近160个岗位。

  8月10日晚6点不到,玄武区新街口街道北门桥社区二楼活动室,一群都市白领结伴前来,“打卡”社区开办的“夜间瑜伽研习班”。

  8月11日晚,栖霞区文明生活“夜精彩”·群众乐享“新实践”活动来到万达茂,“宁小蜂”服务站义诊吸引了忙里偷闲的外卖骑手,露天电影放映聚拢周边居民……

  丰富多彩的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成为南京这个夏夜的一道亮丽风景线。对于更多日渐活跃的一线阵地而言,时间的选择已不再是难题。

  “我们的‘实践站’其实是24小时开放。健身房、舞蹈室等设施居民都是随到随用,大家轻车熟路,不用我们操心。”骆村社区党委委员刘梦雅领着记者参观,社区给居民留了一个全天候开放的侧门。他们一直在忙的是拓展空间,把服务嵌入式地送到百姓家门口。在骆村大厦有一间“工间课堂”,可以在“下午茶”时间融入理论宣讲;社区门口废弃的核酸检测小屋,如今成了“骆”地生根便民小屋……

  “什么时间开放,办什么样的活动,我们把时间决定权和场地的运维都交给居民志愿者。” 江宁区秣陵街道下墟社区书记张寅介绍,社区打造了“邻里·聚”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志愿者都是左邻右里,服务也都是大家“互助”。目前在册志愿者550名,成功孵化了12支本土志愿服务小组。

  社区里小棎同学一家成了居民眼中的宝藏家庭,全家都是志愿者。小棎爷爷负责周末书房“小小志愿者”的培训和指导,小棎爸爸为社区孩子推出了各种科普课程。学乐器的小棎加入了“不墟此行”的乐队,每年的社区音乐会人气爆棚。

  “我们开放场地,帮助居民对接资源,居民们开启了自己的‘团课模式’。”龙西社区毗邻高铁南京南站南广场,集拆迁安置房、中高档商业小区、大型商业综合体于一体。社区副书记殷慧介绍,他们的“突破点”是坚持小区互访、服务共享,将拆迁安置小区居民擅长的便民志愿服务与商品房小区居民擅长的文体服务、特色教育等专业志愿服务融合起来。

  不止于夏夜,文明实践打造更多空间和时间,需要大量的精力和资源投入,日益壮大的志愿者队伍成为坚强的依靠。目前,南京市在“中国志愿服务网”上有注册志愿者310余万人、注册志愿服务队伍1万余支、注册项目20余万个,活跃志愿者占比近60%。

  新时代文明实践阵地,是宣传群众、教育群众、引领群众、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的重要抓手,也是深化城乡精神文明建设的“发动机”和“孵化器”。南京市文明办相关负责人介绍,下一步,将推动更多文明实践中心、所、站晚间及周末开放,方便群众经常性到文明实践阵地读书、自习、健身等,还将强化针对群众现实需求设计项目,实现高品质活动、项目、内容的供给,增强文明实践的吸引力、感染力。(新华日报 仇惠栋 盛文虎 许雯斐 董翔 鹿琳 周敏 胡明峰)

责编:孙婷婷
上一篇
下一篇
听新闻
放大镜
点我回到页面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