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2025江苏中秋戏曲晚会在古色古香的栖霞古镇开启,汇聚而来的不仅是15位梅花奖得主的艺术星光,更是一束照亮区域文化品牌建设的聚光灯。这场以“茉莉花开 好戏精彩”为主题的文化盛宴,不仅是一场简单的演出,还恰似一个生动注脚,清晰地标注出栖霞区从深厚历史文脉中汲取养分,在校园沃土中播撒种子,通过“文商旅”深度融合赋能,精心培育“栖霞有戏”文化品牌的清晰路径与丰硕成果。
戏韵流芳晚会,薪火相传日常。在栖霞,“有戏”正从一场晚会、一次活动,升华为一片土地持久的文化气质与发展动能。
古镇实景搭台,传统与青春激情碰撞
9月26日晚,栖霞古镇灯火璀璨,流光溢彩。2025江苏中秋戏曲晚会首次走进栖霞古镇,将舞台完美嵌入这片承载着千年历史的建筑肌理与山水形态之中。开放式演出区、非遗展示区、网红文艺打卡点,以及为惠及更多市民游客而设的古塔下“第二现场”直播大屏,共同营造出一个沉浸式、可游可赏的“戏曲桃源”。
“步入夜晚的栖霞古镇,感觉格外迷人。这里不仅搭建起融入实景的开放式演出区,还特设了丰富的文化体验点。”今年68岁的张女士是一位资深戏迷,而如此沉浸式看戏,她还是头一次,“体验感非常好!”
在当晚直播访问中,栖霞区委宣传部二级调研员、区文联常务副主席杜巍提到,此次将晚会引入栖霞古镇,正是因其独特的历史底蕴与空间格局,古镇本身就能成为晚会舞美亮眼的一部分。
晚会创意独具匠心,以“梨园世家祖孙”的跨代际对话为主线,巧妙串联起整场演出。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龚苏萍饰演的“奶奶”与青年演员王东饰演的“孙儿”,引领观众探寻与栖霞山渊源深厚的昆剧《桃花扇》故事。序幕《我要上戏晚·茉莉花开》更是将爆款“苏超”元素、仙林大学城学子的青春活力与现代足球、传统蹴鞠巧妙融合,一出场便点燃了全场热情,被观众赞叹为名副其实的“戏超”联动。
对于艺术家而言,在如此独特的实景中表演,感受尤为深刻。一级演员、紫金文化奖章获得者、中国戏剧梅花奖得主、文华表演奖得主李奕洁此次带来了京剧《穆桂英挂帅》选段。她感慨:“在栖霞古镇演出,舞台依山傍水,能感受到观众发自内心的开心,而且明显感觉戏迷群体更年轻化了。”同样,一级演员、紫金文化奖章获得者、中国戏剧梅花奖得主陈澄也对淮剧《蓝桥会》在古镇的演出体验赞不绝口:“这次走进古色古香的栖霞古镇,和观众更加近距离,是有别于剧场的另一种体会。”
月光、古镇、戏韵、人流,这场“戏曲+非遗+文旅”的深度融合实践,让“月圆人团圆,好戏在身边”的理念变得可触可感,也为“栖霞有戏”的品牌亮相提供了高规格、高水准的舞台。
年轻戏迷的身影更印证了戏曲受众的更新。1998年出生的孟威是南京大学戏剧戏曲学专业的博士生,当晚,她作为一级演员、中国戏剧梅花奖得主施夏明的粉丝专程前来:“2018年我听淮剧《赵五娘》‘入坑’,戏曲让我感受到传统艺术的深厚魅力,年轻人爱上戏曲很有意义。”1997年出生的南京大学文学院博士生王诏则更关注京剧和昆曲,她说:“戏曲中的文学与美学价值,值得我们深入品味。”
深植文化根脉,栖霞山滋养戏韵新生
晚会之所以选择落在栖霞,绝非偶然。深厚的文化根基,是“栖霞有戏”文化品牌最坚实的底气。整台晚会中,最富栖霞地方文化标识的,莫过于晚会现场昆剧“刷屏”秀《一扇千年》的精彩演绎。
“昆剧《桃花扇》最后一折‘余韵’的发生地就在栖霞山,所以我感觉在栖霞山沉浸式演出很独特,仿佛就是命中注定。”在剧中担纲重要角色的一级演员、中国戏剧梅花奖得主施夏明道出了这份特殊的缘分。他透露,自己此前曾特地来栖霞山寻访李香君墓、赏红枫,但这是第一次在此地演出,“《桃花扇》和栖霞山很有渊源,因此在这里演出非常荣幸,感觉很圆满。”
这段“命中注定”的渊源,通过晚会的艺术加工得到了强化呈现。《一扇千年》浓缩了《桃花扇》“眠香”“誓师”“余韵”3个经典选段,由昆山当代昆剧院、苏州昆剧院、江苏省昆剧院3家院团的精锐力量联袂献演。这不仅是一次艺术的强强联合,更是对栖霞山作为《桃花扇》故事重要地理坐标和文化灵感源泉的深情致敬。侯方域与李香君的千古情缘,与栖霞山的红枫、古寺、清泉交织在一起,为戏曲艺术注入了深沉的历史感和独特的地域魅力。
“一座栖霞山,半部金陵史。”栖霞区所拥有的,远不止一段《桃花扇》的传奇,丰厚的历史文化底蕴构成了这片土地深沉博大的精神底色。这场中秋戏曲晚会,正是激活这片文脉的一次成功实践,它让沉睡的历史通过戏曲的唱念做打“活”了起来,让古籍中的记载转化为可听、可看、可沉浸其中的生动体验。文脉与戏韵的奇妙呼应,也更夯实了“栖霞有戏”品牌的文化深度,使其超越了单纯的艺术活动,成为一场有根、有魂的文化盛宴。
校园薪火为继,戏曲血脉“静水深流”
“栖霞有戏”的蓬勃生机,不仅闪耀在名家云集的晚会舞台,更植根于书声琅琅的校园日常。关于戏曲传承的生动实践,正在栖霞区的教育土壤中“静水流深”,形成了从兴趣启蒙到学术深耕的完整生态链。
在金陵小学的“石抱树”昆曲社,孩子们正跟着江苏省昆剧院的老师一丝不苟地练习《游园·皂罗袍》的身段。“提袖要过眉,落袖到腰际,眼神得跟着水袖走。”作为南京市中小学生艺术团——戏剧团,该昆曲社已建立了五级梯队制。社团负责老师介绍,教学讲究循序渐进,“新生班主要培养兴趣,排练带戏曲元素的儿童剧。中班、大班则主要排练最传统的折子戏。先让孩子觉得好玩,再悄悄把文化的根种进他们的心里。”通过“昆曲艺术节”“名家进校园”等活动,非遗传承如春风化雨般浸润童心。
不远处的摄山星城小学,“萌星京韵”京剧社则是一派热火朝天景象。锣鼓点一响,孩子们的精神头便提了起来。作为南京市美育(戏曲)浸润课程基地学校,该校已将京剧深度融入教学,编创了校本读本,开设跨学科融合课,让“非遗进校园”从特色走向普及。
而在仙林大学城,戏曲传承则展现出学术的深度与青春的活力。南京大学昆曲研习社的唱曲传统可追溯至1922年,百年来薪火不绝。每周日,社员们定期聚集在南京大学仙林校区香雪海园林的“松风水月”榭里“拍曲”。南京师范大学的光裕戏曲社同样声名远播,涵盖十余个剧种,每周开展“吊嗓”、身段训练与知识讲座,并邀请中国戏剧梅花奖得主等名家指导。
当天晚会上,仙林大学城高校戏曲社团的精彩互动,正是这片丰厚土壤结出的硕果。南京大学昆曲研习社、南京中医药大学梨杏飘香京剧社、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大学大学生艺术团纷纷登台献艺,南京师范大学音乐学院舞蹈系亦为晚会献上优美伴舞。而晚会次日,作为“栖霞有戏”戏剧展演系列活动的重要部分,“梨园薪火”大学生戏曲联展正式开启,南京大学昆曲研习社与南京师范大学光裕戏曲社携手,以青春之名传承千年戏曲文化。这份跨越校园的文化共鸣,让戏曲在栖霞区成为联结不同学段的教育纽带,确保了“戏脉”在栖霞的永续流传。
品牌持续赋能,“有戏”内涵多元拓展
一场高规格的晚会,是聚光灯下的高光时刻,但“栖霞有戏”的雄心,远不止于此。如何借晚会之势,将热度转化为品牌的长久生命力,是栖霞区深入思考的课题。
“这次不简单是把省级晚会引入栖霞,而是借这样的契机,推动全区范围内的文化品牌打造。”在直播访问中,杜巍详细阐释了“栖霞有戏”的顶层设计。她透露,围绕中秋戏曲晚会,栖霞区策划了一系列前置、并行与后续的延伸活动,形成“好戏连台”的持续效应。
9月21日,“阅美南京·诗意栖霞”名家朗诵公益展演就已为“栖霞有戏”戏剧展演系列活动拉开序幕。9月26日晚会之后,“梨园薪火”大学生戏曲联演、国庆假期至少4场经典折子戏轮番上演、沉浸式戏曲演出、戏曲文化市集、戏曲妆造体验,以及栖霞山景区策划的沉浸式解谜游戏……一系列丰富多彩的活动,将让市民游客在整个国庆假期,都能在栖霞古镇、栖霞山随时随地“偶遇”戏曲之美。
这一系列举措,清晰地表明了“栖霞有戏”的品牌路径:它以戏曲为核心切入点,但内涵远不止于戏曲本身。它更是一种“文商旅”深度融合的探索,是文艺助力旅游产业发展、提升区域吸引力的创新实践。通过持续不断的优质内容供给和沉浸式体验营造,旨在让“栖霞有戏”成为一种文化承诺——“我们希望大家无论何时来到栖霞,这里总有精彩上演;无论是居住于此还是到此一游,人们都能发现栖霞的宜居、宜业、宜游,感受到这片土地蓬勃发展的‘戏’力值。”栖霞区委宣传部相关负责人说。
从戏曲名家的倾情演绎到校园里孩子们稚嫩却认真的唱腔;从《桃花扇》的千年咏叹到“Z世代”创意的跨界潮玩;“栖霞有戏”的文艺故事,正在政府、院校、艺术家与市民的共同书写下,不断增添新的篇章。当戏曲的种子深植于文脉的沃土,沐浴着教育的阳光,融合进文旅的活水,我们有理由相信,栖霞这片热土,必将“好戏”连台,精彩不断。(南京日报栖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