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数次从小区门口的斑马线上走过后,仲阿姨终于忍不住,想要替邻居们说道说道,只希望和她一样上了年纪的老年人,在通过斑马线时,不必总是心急慌忙,甚至是提心吊胆。因为仲阿姨所在的东环一三村紧靠东环路,一路之隔的对面有大卖场,有公交站台,因而每天从早到晚,从斑马线上穿行的行人不绝,而恰恰东环路车流量大,当车辆、行人在斑马线前一次次相遇,关于文明的考验也一次次上演。
仲阿姨要为老邻居们代个言
仲阿姨84岁,在东环一三村住了十余年,小区门口的斑马线,她也走了很多年。“小区里住的老年人多,我们经常要到马路对面去,对面有大润发超市,还有公交站台,每天去买菜和坐车的人很多,大部分是从斑马线上过的。”仲阿姨所说的斑马线,就在东环一三村小区门口,东西向,下穿东环路高架,横穿东环路地面道路。因高架下另有地面空间,介于东环路南北向车道间,形同安全岛,所以用仲阿姨的话说,他们从斑马线上过东环路,相当于要横穿马路两次。
可就算走斑马线到马路对面去,仲阿姨都小心翼翼,特别是最近一段时间,她还有所担心。她说,走斑马线的人多,但同时从斑马线上过的车辆也多,其中有些车辆看到行人过斑马线,愿意停在停车等待线前等候,但也有车辆根本无视正要过斑马线或者已经走在斑马线上的行人,直接给行人带来心理压力和安全隐患。“差不多今年夏天的时候,有一回我出门,就看到斑马线上倒着一辆电动自行车,旁边还有血迹,就听说是有人从这里过马路,被车撞伤了。”这让仲阿姨在过斑马线时,有了心理阴影,她觉得有必要替自己和更多的老邻居呼吁,请车辆过斑马线时注意礼让,以及探讨是否有增设交通信号灯的可能性。
不少斑马线通行靠“默契”
斑马线前,车辆和行人,谁让谁?答案早已明确。《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规定,机动车行经人行横道时,应当减速行驶;遇行人正在通过人行横道,应当停车让行。行人通过路口或者横过道路,应当走人行横道或者过街设施。
路面实际情况,是否如法规规定的那样?近日连续两天,苏报公益守护记者前往东环路实地查看。在上午9时许,正值交通高峰时段,只见东环一三村门口,不断有人从斑马线上横穿马路,还有人驻足高架下的“安全岛”,同在该处摆摊的摊贩聊天。横穿东环路的行人中,经常有人要在斑马线前等四五辆车经过后,才会有车停下让行,而这时仍会有车继续往前行驶,导致已走在斑马线上的行人,变得紧张,偶尔还出现快步抢行的情况。记者现场观察发现,高峰时段车多人多,每隔不到1分钟,就会有行人从斑马线穿行,而恰恰这时车流不息,停车“礼让”的“默契”不及交通平峰时段。
在下午2时许,东环路上车流量小了,不过从斑马线通过的行人仍不在少数,或骑着电动自行车,或拉着小推车,或推着婴儿车,且多为老年人。这时遇到有行人从斑马线上过马路,公交车均能减速停下,而私家车有的会停,有的直到行人走到斑马线中间挡住了车道,才会停下。其中,因高架下“安全岛”有高于路面的路牙,有的电动自行车在通过时出现“卡顿”,恰恰这时后方的车辆急于通行,就出现了差点追尾的险象。
东环路上的斑马线还有不少,从东环一三村往南,另一条斑马线前,安装有交通信号灯。斑马线两头有大型商业综合体和住宅小区,人流量及车流量同东环一三村处类似,不过即便有着交通信号灯,这里仍有不少行人无视前方的红灯,直接从斑马线横穿或者从路面斜穿过马路,给按照绿灯信号通行的车辆造成不小的困扰,不得不同行人达成交通规则以外的“默契”。
斑马线上的文明如何守住
小小斑马线,却是个大话题。东环一三村小区传达室内,一位在岗3年的保安师傅每天对着斑马线,提到斑马线话题,他有话可说。“门口这段东环路上,很多车是从高架上下来的,车速本来就不慢,斑马线上的行人多,大多是老年人,有的走路很慢,有时候是贴着车头过斑马线的,看着挺让人着急。”作为仲阿姨所说的那起交通事故的目击者之一,这位保安同样认为,斑马线上的秩序,还有必要得到提升。
“熟悉这里路况的人,有的会主动减速和避让,但也有一些车主不知道这里有斑马线,不一定会提前减速。”对斑马线上的情况看得多了,这位保安为行人的安全着急,也为车辆的通行着急。因为通行的人多了之后,出于礼让的“默契”,则排队的车辆不断增加,容易使交通变得更加拥堵。因而,看到斑马线北侧不远处横跨高架桥的人行天桥正在施工,保安认为其开通后或许能缓解一下小区门口这条斑马线的压力。
与之相对应的,同样是在东环路,还有不少没有交通信号灯的斑马线,比如东环五六村前,人流量和车流量相对较少,因而行人和车辆通行的情况要有序得多。
一条斑马线,不仅是交通文明的反映,还体现着精细化管理的水平。对此,仲阿姨围绕老年人的出行需求,提出是否可以参考一些城市的做法,增设手动控制式交通信号灯,在有行人需要通行时,提示车辆停车礼让,而无行人通行时,显示车辆可顺利通行。与此同时,在全国各地多个城市,针对斑马线安全治理,因地制宜推出了不少举措,有的加强立法和制定指导意见,有的引入智慧监管加大处罚力度,还有的引入新的设计理念,对斑马线进行优化。不过,在诸多治理举措之上,各方谈及和呼吁较多的,还是车辆和行人对于文明的自觉。(记者 叶永春 实习生 彭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