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标题-1.jpg
未标题-1.jpg
未标题-1.jpg

江苏省委宣传部 江苏省文明办 主办

投稿:jswmw@jschina.com.cn

江苏文明网 > 徐州 > 正文
让乡土人才为乡村振兴“造血蓄能”
徐州铜山区房村镇通过识才育才留才带动农民增收
2022-06-22 09:22:00  来源:徐州日报  

整枝、施肥、打理瓜藤、除虫……6月19日上午,在铜山区房村镇马家村瓜蒌产业基地,村第一书记宗原正与村民曹元喜一起顶着烈日忙碌着。“这瓜蒌是3月份种植的,现在正处于田间管理阶段,到11月份左右就能成熟采摘。”曹元喜说,“今年在村第一书记宗原的指导下尝鲜瓜蒌种植,希望能有个好收成。”

曹元喜今年46岁,是马家村党员中心户,为学习技术带领群众致富,他在宗原的建议下种植了6亩瓜蒌。“瓜蒌结出的果子形似葫芦,内部是灰色的籽,表皮、根茎可以作为药材入药,籽则可以加工成特色休闲小吃。我的老家就种植瓜蒌,由于经常参与也掌握了些技术,来到马家村后,看到土地和环境都比较适合瓜蒌生长,于是就建议曹元喜种点试试。从目前长势看,亩产150斤没有问题,按每斤20元估算,每亩收入近3000元,明年就可以盈利了。”宗原一边跟曹元喜聊着瓜蒌田间管理,一边动作娴熟地给瓜蒌掐去多余的须子。

乡村要振兴,人才是关键。房村镇充分运用脱贫攻坚积累的经验,发挥第一书记的优势资源,在项目兴村、产业兴村的同时,着重帮助村里培养一批爱农业、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的农村实用人才,让乡村振兴从外部输血转变为内部造血,形成人才资源整体合力。如今,越来越多的“田秀才”“土专家”“新农人”破“土”而出。

“一人富不算富,要带大家谋出路。”房村镇宫品合作社的“土专家”张强把学习来的种梨技术和知识向梨农免费分享,“每月举办一期‘红色小课堂’,既讲解党的新政策新思想,又传授种梨技术,通过通俗易懂的语言、身边生动鲜活的案例,使党员群众听得懂、学得会、用得上。”

合作社的一名梨种植户薛梅,在“红色小课堂”了解到秋月梨销量好、经济价值高,决定将种植的5亩黄冠梨全部改换为秋月梨。张强向她免费提供了全部的秋月梨种植技术。去年秋月梨收购价是黄冠梨的3—4倍,薛梅很高兴,今年又扩种了5亩。从她充满喜悦的脸上可以看出,今年又是一个丰收年。成了“红色小课堂”忠实粉丝的薛梅,逢人就说“改对了,改对了”。“红色小课堂”就这样一传十、十传百,邻里乡亲甚至其他村的党员群众每到开讲日期都会如期而至。

如何用好人才、发挥好人才作用?房村镇紧扣产业需求,通过识才、育才、留才赋能乡村振兴。分类“识才”,将分散的“土专家”“田秀才”分门别类进行登记,建立乡土人才培养信息库,实行跟踪培养和管理服务,动态掌握各行各业的乡土人才情况,目前已有402名农村实用技术人才纳入人才库,为合理使用奠定基础;精准“育才”,坚持因需施教、因人施教,充分利用远程教育、新时代文明实践站(所)等载体,组织实施乡土人才培训,让乡土人才开阔视野、提升技能,增强引领发展的新优势;政策“留才”,联合人大、纪检、统战等部门,积极组织开展优秀乡土人才表彰工作,增强乡土人才的荣誉感和获得感。同时加强对优秀乡土人才的政治吸纳,表现突出者及时发展为入党积极分子,今年以来全镇已有18名优秀人才纳入村级后备干部重点培养,打造了一支“带不走”的乡村振兴人才队伍。在利好政策的滋润下,他们正茁壮成长,各展才学,带动一方百姓,搞活一片经济,富裕一个村庄,为乡村振兴“造血蓄能”。本报记者 骆耀明 通讯员 潘慧 王兆廷

责编:秦春凤
上一篇
下一篇
听新闻
放大镜
点我回到页面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