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图片_20240815175218.jpg
微信图片_20240815175218.jpg

江苏省委宣传部 江苏省精神文明建设办公室 主办

投稿:jswmw@jschina.com.cn

江苏文明网 > 徐州 > 正文
红绿交融 合奏乡村振兴曲
2025-08-05 10:43:00  来源:徐州日报  

盛夏7月,大暑节气,骄阳似火。已入伏的徐州沛县张寨镇李庙村处处洋溢着蓬勃生机。日光洒在错落有致的蔬菜大棚上,反射出耀眼的光芒;村道两旁的绿树郁郁葱葱,投下一片片清凉的绿荫;远处连片的田地里,庄稼在微风中沙沙作响,隐隐间似有稻香飘来。

红色热土 从革命火种到精神坐标

7月22日清晨,暑气未盛,阳光洒在青墩寺小学的朱漆大门上,泛着古朴的光泽。走进青墩寺小学,这座有着 “江北青墩寺,江南燕子矶”美誉的百年老校,古朴的气息扑面而来。

校园内,近代建筑风格浓郁的中山堂,斑驳的墙砖记录着风雨侵蚀的痕迹,也见证了革命先辈在艰苦环境中开展斗争的岁月。

1928年春,共产党员孟昭佩从武汉返乡,以在青墩寺小学任教为掩护,秘密宣传马列主义和共产党的政治主张,进行革命活动,在城南青墩寺发展党员。

1929年7月,在青墩寺附近的松树林里,中共沛县特别支部宣告成立,孟昭佩同志担任特支书记。从此,沛县革命斗争有了坚强的组织者和领导者。从那时起,革命的火种在沛县这片土地上点燃,微山湖畔燃起了革命的熊熊烈焰。郝中士、张光中、郭影秋、鹿渠清、李公俭等一大批仁人志士都在这里以教师身份从事党的秘密工作,在长期的革命斗争中谱写了一曲曲可歌可泣的英雄赞歌。

1984年,青墩寺小学被沛县人民政府列为“文物保护单位”;1994年,创办“德育基地”;2010年,建立“党员教育基地”;2011年,被命名为“全县小学生爱国主义教育基地”;2014年,被列为“江苏文化遗产解读工程”;2016年,被命名为“沛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实践基地”。

如今,校园东侧,2021年建成的中共沛县党史纪念馆,成为沛县传承红色基因的又一重要阵地。

纪念馆内,一幅幅珍贵的历史图片、一段段详实的文字资料、一件件承载着历史记忆的文物,生动地展现了中共沛县党组织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发展历程。按照中国历史发展走向,馆内分为序厅、土地革命时期、抗日战争时期、解放战争时期、中共苏鲁边区临时特委、党史人物六大展厅。借助声、光、电等现代展出技术,以及场景复原、拓展延伸等表现手法,那段慷慨激越的沛县党建史和红色文化史真实地再现在人们眼前。

在这里红色文化的传承,还体现在对下一代的教育上。在青墩寺小学,红色教育贯穿于学校的日常教学中。学校通过开展红色主题班会、组织学生参观中共沛县党史纪念馆等活动,让孩子们从小接受红色文化的熏陶,厚植爱国情怀。

时光荏苒,弹指百年。如今,青墩寺小学继续发挥着烛照人心、教育后人的作用。每年超过10万名党员和群众慕名而来,在这里追寻革命先辈的足迹,汲取奋进的力量。

产业振兴 红色引擎驱动绿色发展

在李庙村的发展过程中,红色思想始终发挥着重要的引领作用。村里经常组织党员干部和群众学习革命先辈艰苦奋斗、勇于创新的精神,鼓励大家在产业发展中敢于尝试、敢于突破。在红色思想的浸润下,李庙村在乡村振兴的道路上迈出了坚实有力的步伐,产业发展呈现出一派繁荣景象。

走进李庙村的蔬菜种植基地,84个排列整齐的蔬菜大棚蔚为壮观。大棚内绿意盎然,蒜苗翠绿挺拔、花菜饱满紧实、菠菜鲜嫩欲滴,处处洋溢着丰收的气息。种植户焦林穿梭在自己承包的大棚之间,脸上洋溢着丰收的喜悦。“今年承包了21个大棚,这蒜苗和花菜的长势特别好,收入肯定比去年高。”他笑着说,“以前自己种菜,最愁的就是销路,现在好了,村企共建了这个基地,我们只管安心种好蔬菜就行。”

焦林介绍,他从2021年开始承包大棚,已经4个年头了,收入十分可观。接下来,他打算继续扩大种植规模,尝试种植一些经济效益更高的新品种。在他的带动下,周边不少村民也纷纷加入到蔬菜种植的队伍中来,实现了在家门口就业增收。

“村企联建让李庙村的群众种菜无忧,也让村集体经济得到了显著增长。”李庙村党支部书记潘庆表示,村企共建蔬菜种植基地是李庙村推动产业振兴的重要举措,村里不仅解决了蔬菜的销售难题,还引进了先进的种植技术和管理经验,提高了蔬菜的产量和质量。

除了蔬菜种植,李庙村还积极探索其他产业发展路径。在“小田并大田”的推动下,村里整合零散土地700余亩,由村党支部领办合作社进行经营。

村民史先全对此感受颇深。“以前我家的地分散在各处,耕种收割都不方便,成本高产量还低。现在好了,土地连成了大片,全部采用机收机种和无人机施肥除草,种地轻松了,收入也增加了。”史先全说,去年他家的土地流转给村集体后,不仅每年能拿到稳定的租金,还能在合作社打工,加上年底的分红,一年下来收入比以前翻了一番。

同时,李庙村还持续深挖红色文化内涵,进一步整合资源,推动红色文化与绿色发展深度融合。近年来,以红色文化为主题的乡村旅游在李庙村兴起,依托中共沛县党史纪念馆、青墩寺小学等资源,李庙村开发了红色旅游线路,吸引了众多游客前来参观学习。游客们在感受红色文化魅力的同时,也为村里的餐饮、住宿等产业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

文明新风 红色基因涵养幸福家园

如今的李庙村,不仅产业兴旺,村民的生活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村庄里,一条条硬化水泥路宽敞平坦,通到了家家户户的门口。道路两旁安装的460盏路灯,照亮了村民的出行之路。村里还建设了 4座游园,园内绿树成荫,亭台楼阁错落有致,成为村民休闲娱乐的好去处。

盛夏的傍晚,走进村民冯雪莲的家,仿佛置身于一个美丽的花园。70多平方米的院子里,种满了各种花卉,月季、玫瑰、绣球等竞相绽放,花香四溢。冯雪莲正拿着手机,对着盛开的花朵拍摄抖音短视频。“现在村里环境越来越好,我们的生活也越来越有滋味。我把家里的花园分享到网上,很多人都羡慕呢。” 冯雪莲笑着说。

在李庙村,像冯雪莲这样用心打造美丽庭院的村民还有很多。他们积极参与到美丽村庄建设中来,成为人居环境的建设者和维护者。一户户门前的 “微花园”,如同小小的 “绿洲”,镶嵌在村子里,为村庄增添了一抹亮丽的色彩。

在红色思想的影响下,村民们的思想观念发生了深刻变化,他们更加注重生活品质的提升,积极践行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

为了进一步推动文明乡村建设,李庙村还将移风易俗作为重要工作来抓。村里的“忆苦思甜大食堂”,成为了移风易俗的前沿阵地。

过去,农村红白事大操大办,铺张浪费的现象较为普遍,给村民带来了沉重的经济负担。为了改变这一现状,李庙村依托“忆苦思甜大食堂”,通过红白理事会和村规民约双管齐下,推动喜事新办、丧事简办。村里组织老党员、老干部、村“两委” 成员及乡贤等共同成立红白理事会,挨家挨户开展工作,与村民签订“移风易俗约定书”。约定书明确规定,小席改成一锅汤、正席不超400元、用烟不超 20元、用酒不超50元、随礼不超100元等。

如今,村里的酒席统一由“忆苦思甜大食堂”承办,从运行管理到菜品标准都实现了规范化。礼金簿也由红白理事会专人管理,严格杜绝礼金超标情况。自推行移风易俗以来,“忆苦思甜大食堂”已成功操办红白事80余起,席桌数量减少了40%,极大减轻了村民的 “人情负担”。

在推动移风易俗的过程中,红色文化同样发挥了重要作用。县委宣讲团成员王成启经常来到村里,为村民们讲述革命先辈艰苦朴素、勤俭节约的故事。他的宣讲生动形象、深入人心,让村民们深刻认识到移风易俗的重要性。“现在村里办事都按规矩来,大家再也不用为‘面子’发愁了。”

站在新时代的新起点上,李庙村正以红色基因为引领,在乡村振兴的道路上阔步前行,一幅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的乡村振兴画卷在这片红色的土地上徐徐展开。本报记者 李薇薇 通讯员 李德举

责编:秦春凤
上一篇
下一篇
听新闻
放大镜
点我回到页面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