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型音乐历史剧《明月照古今》、运河五号小剧场的《织梦运河》、“新融合新生活新演艺”街区表演……一场场精彩的演出、歌舞和文化艺术展,是今年钟楼区文体旅局和文化馆为广大群众带来的精彩的文化之旅。今年以来,钟楼区着力推动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均等化发展,厚植文化底蕴,点亮百姓生活。
沉浸式话剧,打开周末新方式
周末的晚风吹过运河五号,家住陈渡新苑的陈先生总是会和朋友一起约着去运河五号小剧场,看一场沉浸式话剧。“老常州吆喝、老茶馆、典当铺、木行,《织梦运河》的演出让我体验到老城厢里的常州味道。”陈先生说。
近年来,为探索夜经济发展新形式,进一步激发公共文化展馆活力,五号小剧场被“激活”,运河五号与文艺剧团、演艺机构等联合推出展现运河人文故事、体现地方文化特色的小型演出,讲好常州运河故事,赋予文化街区新的生命力。
文化是一个城市的独特印记和核心竞争力,是高质量发展的坚实根基。今年以来,钟楼区文体旅局和文化馆积极探索“文化赋能”新模式,举办了常州首届大运河文旅“戏剧周”活动,推出群文广场演出、剧目展演、作品展览、文化讲座、公益培训等5大类24项系列活动。“戏剧周”是全域文商旅融合下的首次全新尝试,通过引进团队、孵化人才,在小剧场、老城厢和大运河沿线的商业综合体,各街区名巷名园串成展演点位、演艺餐秀和文旅路线,展现红色历史剧目、沉浸式戏剧、即兴剧等多元化的戏剧集合。
送戏下乡,“新”字彰显惠民担当
“手要往上抬一抬,唱词的时候一定要气息稳一点。”在钟楼区文化馆一楼大厅里,群众学员们正在排练着戏剧舞蹈《山海情深》。学员们个个精神饱满,无比认真,非常珍惜这样免费学习艺术的机会。
作为送戏下乡的创新举措,钟楼区文化馆将阵地开放,为优秀群众文化团队提供排练、培训的场地,团队通过文化馆老师的定期指导、自身技能的提升,为钟楼区“送戏下乡”提供更精品、优质的节目。年初,钟楼区文化馆就制定了全年送戏下乡的工作计划和实施方案,并结合各街道的居民文化需求和地理位置,科学分配送戏场次,确保“送戏下乡”文化惠民的制度化与常年化,不断满足群众日益增长的多层次、多方面的精神文化需要。
为让广大群众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一道道丰盛的文化大餐,区文化馆共安排8支优秀团队,精心编排了京剧《红灯记》、锡剧《沙家浜》、锡剧《军民鱼水情》、歌曲《绣红旗》、相声《说学逗唱》等精彩节目。今年共举办戏曲、曲艺专场、综艺专场的文艺演出120余场,惠及群众20余万人。
基层共建,带动文化传承
南市河至今已有2500年的历史,可以说是中国大运河最古老的河段之一。在黛瓦白墙下,市民王女士跟随非遗传承人感受桨声灯影里的南市河,体验“火针刺绣”的艺术魅力,回眸千百年前的热闹与繁华。
南市河顺流而下约3公里,在大运河(钟楼段)的另一头,变身网红“罐墩墩”的油罐公园里也活动不断。晴空下,公园素雅静谧,游玩购物的市民很多;月光里,灯光炫酷,大型音乐历史剧《明月照古今》为市民呈现。
从基层共建到跟着非遗去打卡,今年区文体旅局以开放为基,融合为用,创新为要,让文化工作渗透、融合到各个层面,服务发展大局。区文化馆2023年开展“沉浸式非遗体验课堂”系列活动,举办8次。活动选择钟楼的10个特色景点开展沉浸式非遗体验课,形成自然遗产与文化遗产相融,让大家在赏景、授艺、传承中享受钟楼文旅新体验。
此外,钟楼区聚焦全民参与,融合学校、乡村、社区、景区、广场等不同载体,推广全民艺术普及活动。通过联动开展多品类、多层次、更便捷的公共文化服务,提升公共文化服务品质,满足群众精神文化生活新期待,让文化浸润人心。
本报记者 王淑君 通讯员 刘嘉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