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图片_20240524105814.jpg
微信图片_20240524105814.jpg

江苏省委宣传部 江苏省精神文明建设办公室 主办

投稿:jswmw@jschina.com.cn

江苏文明网 > 南通 > 正文
走近传统手作,品味通城年味儿
2024-02-08 09:45:00  来源:江海晚报  

快过年了,这些天,南通市天生港镇街道的国美草鞋底店销量比平时翻番;唐闸镇街道的花二香肠每天加工鲜肉超过1000公斤,但仍卖到缺货;竹行街道的竹行蒸糕店前排起了长龙,蒸糕成为过年时的标配……

近日,记者走近这些“手艺人”,展现属于南通人独有的年味儿。

美味蒸糕一出笼就“秒光”

4日,走进南通经济技术开发区竹行街道老菜市场,不需要问路,循着空气中弥漫的糯米清香,跟着氤氲散开的蒸汽,绕个弯,竹行蔡贤康蒸糕店映入眼帘。

“40斤糯米粉,配4斤水,先要手工搅拌。”62岁的店主蔡贤康正在开始新一笼蒸糕的制作。另一边,赶来帮忙的亲戚正在把上一盆搅拌好的糯米粉均匀撒入正方形模具。

淅沥的冬雨中,不时有市民跑过来。“还有吗?”“稍等啊,已经上笼,10分钟就好。”蔡贤康回答着,手里自觉加快了搅拌的速度。

“蒸糕没有秘方,小时候我们竹行地区家家户户都会蒸糕。”蔡贤康自述从小看到大,也没拜师就学会了。30年前,他和妻子去上海打拼,做的就是蒸糕。14年前,在上海做得风生水起的蔡贤康为了孩子的学业回到家乡,继续从事老本行。

“我们就两种糕,白糕原味、枣糕甜味,这个味道比机器做出来的好吃多了。”还在介绍的蔡贤康看到亲戚已经把蒸好的模具取下,立刻递上刚搅拌好的一盆糯米粉。

新出笼的蒸糕还没定型,蔡贤康取出压板,踮起脚,伸直双臂,隔着纱布用力压下,十来下后,表面粗糙的蒸糕变得光滑整洁。

双手沾水轻拍几下,蔡贤康腰身发力,双手一掼,将蒸糕狠狠从模具中砸出。“做蒸糕,一要有力气,二要不怕烫。”他拍拍发红的双手,快速地用鞋绳将糕划成12块。店铺外,撑着伞的市民伸着脖子,默默数着,“看来这笼轮不到我了”。

孩子考取大学,也有了自己的事业,蔡贤康现在想的是把这门技艺传承下去。“有了糕,才有年味,只要年轻人想学,我可以免费教。”

非遗香肠一天消耗1000余公斤鲜肉

香肠,是通城百姓过年必不可少的年味之一。

“最近这段时间,来买香肠的顾客特别多,往往一买就是一两百斤。”4日下午,在花二香肠店里,老板娘张燕云熟练地将顾客预订的真空包装香肠放进礼盒。

花二香肠店位于崇川区唐闸镇街道公园二村北门,店主花建华一家经营香肠生意近30年。凭借独特的腌腊制作技艺,不仅俘获食客的味蕾,2022年还成功入选崇川区非物质文化遗产。

“花二家香肠味道很正宗!每年过年,我都会来买,已经成了一种习惯。”家住崇川区新桥北村的周先生当天特意驱车赶到花二香肠店,除采买香肠外,还买了咸肉、咸鱼等腊味。

花二香肠何以赢得市民青睐?在张燕云看来,关键在于品质。“灌香肠的肉必须是新鲜的。每天一早,我们就买新鲜猪肉回来,清洗、切肉、配料、搅拌、腌制,再到灌香肠,一忙就是6个钟头。”

临近年关,花二香肠店也到了一年中最忙碌的时刻,一天要消耗1000余公斤鲜肉灌香肠。可即便如此,香肠仍是供不应求。“喏,就在刚刚,有个单位拉走了5000斤香肠,准备给单位员工发福利。”

“香肠长,香肠香,香肠味道自难忘,香肠里面有故乡。”一根根色泽红润、肥瘦相间的香肠,成为在外南通人为之魂牵梦萦的家乡味道。“我们家的香肠,不仅销往国内新疆、黑龙江、武汉等地,还远销俄罗斯、新加坡、英国等多个国家。”张燕云笑得眉眼弯弯,语气中满满的自豪。

花建华夫妻年逾五旬,言及今后打算,他们表示,计划在龙年将香肠店交由儿子花金晶打理。“儿子是我们老花家手艺的继承人,希望他将非遗技艺传承下去并发扬光大。”张燕云满怀期待地说。

老字号草鞋底销量上升五成

天生港草鞋底是南通的传统小吃,其香脆可口的口感俘获了男女老少的“味蕾”。位于崇川区天生港镇街道滨湖南苑小区的“天生港国美草鞋底”是一家开了30多年的“老字号”,小有名气。临近春节,这家店更是忙个不停,销量比平时上升五成。

“小邵钟厂50个、梦梦120个、老蒋2月5日邮寄……”2日上午,天生港国美草鞋底老板朱国富正忙着擀面儿、摊饼,妻子则负责烘烤。操作台的正前方有一个大白板,上面密密麻麻记满了各种订单。

“很多都是老客户,他们都直接手机预订。”朱国富说,这些订单里不少都是大宗购物,过年期间走亲访友,带回去给大家一起尝尝;还有些在上海、北京等外地的南通人,为了在过年期间尝到一口家乡的味道,直接选择快递。

说起草鞋底的小负盛名,朱国富坦言,这门老手艺得益于年轻时的食品加工工作。早在十几岁时,他就在南通食品厂学到各种茶食制作手艺。凭着对食品加工的较高悟性,1990年,他和妻子在天生港菜市场开了天生港国美草鞋底店。由于用酥不同,朱国富家的草鞋底即便放上10天依然松脆如初,广受好评。店铺地址虽然在拆迁中不断更换,但是新老客户总会寻寻觅觅而来。

市民何晓琴就是老客户之一。2天前,她订了50个草鞋底;2日上午,她驱车赶来提货。“从老菜场到三八新村,再到这里,朱师傅的店搬到哪里,我就跟到哪里。”何晓琴说,自己是如东人,想趁着回老家的机会带点给家里的亲戚朋友尝一尝。

为满足供不应求的销量,朱国富夫妻俩现在早上五六点就起床了,忙到半夜是“家常便饭”。“这是幸福的‘烦恼’,我们乐在其中。”朱国富笑着说。

(记者陈可 陈静 张园)

责编:朱剑
上一篇
下一篇
听新闻
放大镜
点我回到页面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