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图片_20240524105814.jpg
微信图片_20240524105814.jpg

江苏省委宣传部 江苏省精神文明建设办公室 主办

投稿:jswmw@jschina.com.cn

江苏文明网 > 南通 > 正文
南通:提高思政课对青少年的吸引力
2024-05-15 14:56:00  来源:南通日报  

近日,习近平总书记对思政课建设作出重要指示,强调要把道理讲深讲透讲活,不断提高思政课的针对性和吸引力。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是我国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参与者。而思政课是落实青少年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肩负着塑造学生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重任。

我们要看到,在一些实际教学中,“读稿式”讲课、“填鸭式”灌输、“表演式”互动、“杂糅式”考核的思政课堂依然存在。如果青少年只是一味地死记硬背“知识点”“得分点”,那就很难发自内心地对课堂内容信服和认同。唯有和社会现实相融、和不同学科相融、和创新形式相融,才能不断提高思政课对青少年的吸引力。

和社会现实相融合。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当代中国正处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时期,“大思政课”何以为“大”,很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需要融入社会这个大课堂,只有让青少年多走出去,触摸更多生动鲜活的社会细节,才能让他们正确认识世界和中国发展的大势,全面客观地认识当代中国、看待外部世界;才能结合社会舆论热点、学科前沿成果,在社会实践的大场景中破除思想之惑,担负青年使命;才能自觉把个人理想追求融入国家和民族的事业中,落实到实际行动中。

和不同学科相融合。习近平总书记说过,各门学科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促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而行,形成协同效应。思政课和不同学科的相融,一方面能让思政课核心素养的落实找到“着力点”,另一方面也能让其他课程更具意蕴深远的内涵,真正做到在立德树人上同向而行、协同发力。文学类、艺术类课程,可以将作品中所蕴含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等元素,融入思政教育中;自然科学类课程,强调科学精神、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而思政元素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和综合素质。打破思政课和其他学科之间的壁垒,抓住青少年的兴趣点,方能在融合中产生“共生效应”,凝聚育人合力。

和创新形式相融合。思政课的理论性较强,对于青少年来说,不免有些深奥和枯燥。任何“板起面孔”的灌输,都是低效甚至无效的。因此,可引入“虚拟+实践”“交互式”的情境转换等新元素,以“行走的思政课”“场馆里的思政课”“云端上的思政课”等多样化形式,以更“走心”的方式,让青少年更爱听更爱学,从而感受到思政课的魅力。

思政课的课堂貌似很小,小到仅仅是一门学科;思政课的课堂又很大,大到融入社会每一处,贯穿于青少年的每一个成长关键期。青少年的思政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长期工程,只有和社会现实相融、和不同学科相融、和创新形式相融,彼此渗透、相辅相成,才能达到润物无声的效果。

(作者高姝)

责编:朱剑
上一篇
下一篇
听新闻
放大镜
点我回到页面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