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通市崇川区幸福街道转水社区探索“党建+联建”网格化服务,打造鸿雁网格党群服务“爱心助餐点”,由党员、网格员、社会爱心人士等多方力量参与其中,免费为辖区孤寡、空巢、失独等特殊群体提供素食午餐。自“爱心助餐点”运行以来,每周平均服务老人300多人次,累计服务近8000人次。累计收到爱心捐款7万余元,参与志愿服务人数扩容至36人。
可以说,“爱心助餐点”是关系特殊老年群体切身利益的民生实事,托起的不仅仅是“一顿饭”,更是特殊群体晚年的幸福生活。值得点赞和推广。
把助餐点“建起来”。探索县(市、区)级主导、镇(街)主推、村(居)主办的统筹共建模式,依托村(居)自有服务设施,就近组织人员参与建设运营,有效破解选址、施工、人工等难题,因地制宜把助餐点建起来。坚持问需于民,开展调研,精准摸排各村(居)老年人,特别是失能失智、高龄、空巢等老年人的助餐需求,确保助餐点建在最方便的地点。按照“政府财政补贴一点、村集体自筹一点、老人子女承担一点、社会爱心人士爱心企业捐赠一点、慈善组织赞助一点、志愿服务或公益岗位奉献一点”的筹资运营模式,成熟一个、实施一个,通过以改扩建、辐射共建等方式,进行助餐点的小额投资。
把助餐点“管起来”。坚持政府监管与社会监督并重,确保助餐配餐安全可靠、运营服务标准规范。可通过构建民政等部门的协同合作机制,加强助餐点建设运营的事前准入和事中、事后监管,完善用餐配餐登记管理制度,切实做到源头可溯、流向可追、责任可究,守好老年人“舌尖上的安全”。可倡导社会监督,吸纳老党员、优秀村民代表等组建社会监督队伍,对食堂捐赠资金收支、食材采购、菜单制作等进行监督,食堂运行有专人统筹、专班议事、专员监督。此外,要围绕就餐人数、日常运营、菜品质量、财务收支、安全生产等对助餐点进行定期考评,根据考核结果与日常抽查情况分级予以补贴。
让助餐点“活起来”。围绕“爱心助餐点”提供扩展服务,逐步形成多元化服务体系。或是“就餐+服务”,在“爱心助餐点”周边配套建设卫生室、娱乐室等功能性场所,提供集饮食、娱乐、医疗等于一体的村级养老服务综合体,全面打造“一刻钟居家养老服务圈”。例如,依托“爱心助餐点”组建聊天室、棋牌室等微型活动室,满足老年人就餐需求的同时丰富其精神生活。或是“食堂+学堂”,依托“爱心助餐点”等老年服务场所,开设内容涵盖移风易俗、防骗反诈、养生保健的课程。或是“自种+自吃”,对周边村(居)老年人自种的蔬菜,予以优先购买,既解决了老年人自种蔬菜销售难题,又可以吃得放心、安心。
(作者张裕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