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图片_20240815175218.jpg
微信图片_20240815175218.jpg

江苏省委宣传部 江苏省精神文明建设办公室 主办

投稿:jswmw@jschina.com.cn

江苏文明网 > 南通 > 正文
一以贯之深化河长制 绘就水韵南通新画卷
2025-07-29 09:37:00  来源:南通日报  

波光粼粼的乡村小河旁,孩童追逐嬉戏的笑声伴着潺潺流水;绿荫如盖的河道两岸,白鹭翩跹,与水草间游弋的鱼群相映成趣;亲水广场上,居民悠然休憩,构成一幅幅人水和谐的动人画卷……依水而生、因水而兴的南通,正以其丰沛的水韵,滋养着江海大地的勃勃生机。

记者从日前召开的全市总河长会议上获悉,近年来,全市上下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十六字治水思路,以深化落实河长制为抓手,统筹推进水灾害、水资源、水生态、水环境治理,管水治水工作取得明显成效。区域治水覆盖面积稳步扩大至5000平方公里,累计建成幸福河2744条、农村生态河道4484公里,覆盖率位居全省前列。

落实“江河战略”,构建现代水网新格局

如皋市丁堰镇新堰社区农村河道

江河湖泊是大地的血脉、生命的源泉、文明的摇篮。习近平总书记心系江河,亲自擘画确立、亲自推动实施国家“江河战略”,为新时代江河保护治理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

南通紧跟时代步伐,坚持“四化”治水新理念,以骨干河道为“纲”,治水片区为“目”,控导工程为“结”,加快建设“系统完备、安全可靠,调控有序、自然活水,智慧高效、生态美丽”的江海平原现代水网。

17日,在海安市栟北片区丁堡河套闸工程控制室内,随着工作人员指尖轻点,闸门缓缓开启,清澈的水流源源不断奔涌而出,沿着密布的河流精准流向广袤农田。智慧大屏上,水位、流量、闸门状态等关键数据实时跳动。

“过去调水要跑遍各个闸站,现在坐在值班室,通过系统动动手指就能完成调度。”海安市水利堤闸管理中心区域治水工程运行分中心主任翟桂华指着大屏幕介绍,“我们可以根据需求切换畅流活水、防汛排涝等不同模式,既减少了人力投入,又提升了调水效率,真正让‘活水’源源不断流。”

作为南通区域治水畅流活水的典型示范片区,382平方公里的栟北片区内,28座控导工程星罗棋布,智慧管控系统工程成为“最强大脑”。栟北片区按照“系统化思维、片区化治理、精准化调度、长效化管护”思路,实施“全面活水、持续活水、按需活水、两利活水、高效活水和连片活水”,整片河网实现了有序流动,水体水质明显改善,水生态系统稳定性显著提升。

在“江河战略”的指引下,南通治水版图持续扩展。南通市持续推进区域治水,全面畅通河网水系,精心布设控导工程,实现长江水从大河向小河常态有序流动,有力改善河网水环境质量,全力支撑国省考断面水质提升。2024年实施区域治水工程74项,新增治理片区15个,区域治水累计覆盖面积达到5000平方公里。“今年南通市还将围绕北凌新闸、环东闸口、小洋口等重点断面新增覆盖面积1000平方公里,启东、海门、通州湾示范区实现区域治水全覆盖。”市水利局相关负责人介绍。

在赋能精准调度方面,南通实行防洪排涝、生态活水“两利调度”模式,形成跨部门联动会商机制,加快构建市县两级水利工程智慧管控系统,实现工程自动化、远程化、智能化联合运行。目前全市已有350个工程接入智慧管控系统,南通市主城区、通州湾示范区实现水利工程智慧管控全覆盖。

守护“江海安澜”,筑牢防洪减灾安全网

通吕运河

入夏以来,南通市通启运河水利枢纽工程现场一派繁忙。“目前,已完成长江侧围堰拆除工作,内河水与长江水实现双向贯通。”施工单位江苏水工建设集团有限公司项目经理徐振华介绍。这座总投资2.38亿元的枢纽工程,是南通构建“挡、排、蓄”立体防洪体系的关键节点。

水患无常,唯有未雨绸缪。南通市抢抓国家政策性资金机遇,强化投入、强基固本,夯实水网主骨架、大动脉:430公里江海堤防实现提标贯通,378.6公里骨干河道完成综合整治,31座沿江沿海涵、闸、站加固改造,沿江动力提水能力达到428立方米/秒。2024年,全市引提水41.5亿立方米,排水66.9亿立方米,有效应对11轮暴雨、4轮台风等恶劣天气影响。今年上半年沿江闸站开足马力抗旱保灌,日提水量达到2000万立方米的极值量,有效缓解了旱情,确保了江海安澜、粮食安全、人民安宁。

如果说大型水利工程是防洪体系的“钢铁长城”,那么遍布城乡的中小河流就是不可或缺的“毛细血管”。

沿着如皋市丁堰镇新堰社区1号河一路走一路看,看河道、沟渠有无杂物堵塞,这是新堰社区党委书记、村级河长胡海魏每天的“必修课”。

“河长制”促“河常治”,在南通,像胡海魏这样的河长有7000多名。南通市充分发挥河长制制度优势,不断推动河道治理从“九龙治水”变“一龙管水”,各级河长从“有名有责”走向“有为善为”。严格落实河长动态调整和责任递补机制,及时调整市、县、镇、村四级河长,确保责任不脱节、任务不落空。2024年各级河长通过一线巡查、专题会议等,交办、解决河道治理保护问题1400余个,切实发挥牵头抓总、统筹协调作用。

在如东河口镇立新桥社区的宏南二河处,伫桥远眺,河水清澈,河岸整洁,植被繁茂,两岸的绿化成为宅前屋后的新风景。谁曾想,一年前,这条全长4.7公里的农村河道还是村民口中的“闹心河”,两岸环境脏乱差,并存在岸坡坍塌、水土流失、河道淤积等问题。“整治完成后,在我们的宣传带动下,村民自发爱河、护河,生活环境和河道生态环境持续向好。”立新桥社区党支部书记孙春飞说。

治水之路,全民共治深入人心。南通广泛发动民间力量参与护河治水,聘请党员河长、乡贤河长、巾帼河长、企业家河长等民间河长,成立“河小青”“河小义”“东海卫士”等58个志愿服务团队,2024年共开展各类宣传宣讲、志愿服务等活动206场。协同联治同样持续发力。南通推行河长制“三个清单”(问题清单、项目清单、责任清单)工作机制,完成省、市、县级河长责任河道“三个清单”工作任务248项。536条跨界河道实现联防联治。

建设“幸福河湖”,打造生态宜居新家园

如东县双甸镇石南村河长制主题文化园

傍晚时分,如东县双甸镇石南村的河长制主题文化园热闹非凡。村民们在亲水步道上散步,孩子们在“清莲亭”旁嬉戏。“以前这里就是几个臭水塘,杂草丛生,雨天污水横流。现在变成了公园,光是路过,心情都变好了!”村民苏小详笑着说。经过整治,石南村5处小微水体实现互联互通,睡莲、鸢尾等水生植物点缀其间,文化园成为村民休闲好去处。

石南村的蜕变是南通幸福河湖建设的生动注脚。近年来,以“河安湖晏、水清鱼跃、岸绿景美、宜居宜业、人水和谐”为目标,南通市全域推进幸福河湖建设,切实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和幸福感。累计创建国家级幸福河1条(段)、省级幸福河54条(段),全市共建成幸福河2744条(段),农村生态河道4484.5公里,城市河道公园47座,中心城区主要河道水质保持或优于Ⅲ类标准。

在启东,滨海河道变身生态长廊;在海门,农村河道实现“以河养河、以鱼护河”;在通州,城市河道形成亲水空间……结合城市河道、骨干河道、农村河道的不同特征与需求,南通市因地制宜,分类施策,把每一条幸福河打造成为百姓身边的风景,一幅幅各美其美的水韵画卷正在江海大地徐徐展开。

流经如皋、海安两市的焦港便是这美丽画卷中的璀璨一笔。这条承载红色文化、治水文化的母亲河,通过水墨广场、生态休闲园等景观再造,重获新生。“每晚都有不少市民沿河散步、健身,这就是幸福最直观的体现。”如皋市水利枢纽管理中心主任孙春龙自豪地说。

这份幸福的底色,也源于严管水域岸线的坚实守护。15日,如皋水资源调度中心通过智慧监控系统,精准查获焦港河东侧石庄镇一条非法采砂船,展现了强化河道监管、严打违法行为的坚决态度与高效执行力。

南通以“零容忍”态度守护水生态安全,坚定不移抓好长江大保护,在强化服务中落实各项管控措施,扎实推进第三轮中央环保督察交办问题整改,严厉查处长江非法采砂、捕捞等行为,保持长江水事秩序稳定。持续开展河道管理“清四乱”专项行动,2024年整治“四乱”问题798处,完成水利部遥感图斑核查2331个。

水润万物、利泽千秋。一河清流,映照着南通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一汪碧水,承载着江海儿女永续发展的智慧。“我们要牢记总书记‘河长制必须一以贯之’的重要指示,奋力推动幸福河湖建设走在前列。”市水利局三级调研员卢建均表示,南通将继续探索“河长制+”模式,推动河长制与乡村振兴、城市更新、生态保护等深度融合,为谱写“强富美高”新南通现代化建设新篇章注入源源不断的“水动力”。

(记者陆薇)

责编:朱剑
上一篇
下一篇
听新闻
放大镜
点我回到页面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