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赶在重阳节前收尾,让老人们休憩得更舒心。”近日,走进南通开发区新开街道通盛花苑北区,一系列喜人变化扑面而来:曾经破损的休闲长椅修缮一新,老年居民聚在一起唠家常;裸露的绿地补种绿植后重焕生机;曲折狭窄的道路变得平坦通畅,出行不再受阻;新增的停车位整齐排列,缓解了“停车难、停车乱”的老大难问题。通盛社区党总支书记顾天杰总结经验:这次小区北区改造是“共议事”的成果,“清单由民定、方案由民议、过程由民督”,居民满意率大大提高。
通盛花苑北区建成年代久远,随着时间推移,各类民生问题逐渐凸显。休闲设施老化损坏,居民想找个地方健身、休憩都难;公共绿地裸露,不仅影响小区颜值,雨季还容易积水漫溢;部分道路曲折狭窄,行人与电动车交会时常常得“侧身让行”;更让居民头疼的是“停车难、停车乱”,小区原有车位远不能满足需求,抢车位、乱停车成了邻里矛盾的导火索,居民改造意愿十分强烈。
为精准对接居民需求,今年6月,社区主动把改造“话语权”交给居民,将北区微改纳入共治清单,迅速组建起由业委会成员、物业公司代表、社区志愿者组成的专项小组。小组成员分工明确,白天带着卷尺、笔记本走遍小区每个角落,细致记录休闲设施损坏位置、绿地裸露面积、道路狭窄路段等情况;夜晚则在社区服务中心、小区广场搭起“议事角”,召开专题意见会,面对面倾听居民的诉求与建议。
值得一提的是,考虑到上班族白天没时间、行动不便的老人出门难,小组还逐户打电话、发微信,确保意见征集“一个不落”。最终,共发放改造意见征集表464份,梳理出休闲设施修缮、绿地提升、道路优化、停车位增设等4大类需求,形成了一份靶向精准的问题清单,为后续改造画出了清晰的“施工图”。
“改造范围怎么定?具体怎么改?改完后怎么管?”面对居民最关心的核心问题,社区坚决摒弃“拍脑袋”决策,搭建起“多方议事平台”,以楼栋为单位召开小型座谈会。每场座谈会上,社区工作人员都会邀请设计单位工程师到场,工程师带着初步设计图,详细讲解设计思路,并现场解答居民疑问。
“改造方案不是‘设计师说了算’,而是‘居民满意算’。”社区党总支书记顾天杰回忆,经过多轮讨论与民主投票,决定保留小区“老树成荫”的原有特色,但需解决出行痛点。如44号楼绿地改造,“保留大树+增设晾晒区+划分休闲活动区”的施工路径得到绝大多数人的认可。
为确保改造质量符合居民预期,社区牵头成立由业委会、监委会成员和居民代表组成的监督小组,小组成员每天早晚两次深入施工现场,及时发现问题、化解矛盾。
在42号楼北侧地面材质选择时,矛盾一度凸显:老年居民希望用水泥地,觉得防滑又好清扫;年轻居民则青睐植草砖,认为能增加绿化面积。双方各执一词,施工暂时停滞。见状,业委会立即组织该楼栋39户业主投票,最终水泥浇筑方案以24票通过。投票后,监督小组还专门向支持植草砖的居民解释,后续会在水泥地周边摆放绿植盆栽,兼顾实用与美观。改造期间,监督小组共化解施工矛盾数十起,让改造过程始终“透明可控”。
“以前小区路不好走,停车全靠抢;现在出门就是平整的路,日子越过越舒心!”居民顾善康的话,道出了大家的共同心声。如今走进小区,不仅环境面貌焕然一新,邻里关系也愈发和睦,天气好时,公共休息区总有居民聚在一起,和网格员唠家常式地提出意见,憧憬着下一步的社区新变化。顾天杰表示,细微变化传递民生温度,此次改造居民从“旁观者”变为“主导者”,实现“解民忧”到“聚民心”的跨越,未来,社区将把“群众说了算”的共建共治模式固化为民生实事办理常态,以更多更细致的举措回应群众期盼。
(记者 司占伟 通讯员 高健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