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上半年海安市孙庄街道通学桥村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始终坚持“高标准、高效率、高质量”,打造思想引领、道德教化、文化传承等多种功能为一体的综合性文明实践站,打通宣传群众、教育群众、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打造凝聚人心的“精神家园”,让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全村落地生根。
一、 文化润心,创新实践载体,增强文明实践“新生力”
今年以来,通学桥村新时代文明实践站结合“党史学习教育”这一核心主线,围绕明确实践目标,推出了“乡村发布”实践模式——“红色喇叭播报”,定期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四史”知识以及与农民息息相关的大小事务资讯信息,用家乡话和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播报到农户家里,讲进村民心里。“红色喇叭播报团”的主要成员为村干部、党员骨干、村民代表、乡贤代表等志愿者,他们是新时代文明实践志愿服务中的信息收集员、传播员和化解员。今年,我们在开展“红色喇叭播报”的基础上,还结合“乡见文明互助群”“村民论坛”让大家各抒己见发议论。截至目前,“红色喇叭播报”已经开展15期,播报现场答疑和解决的问题累计105个,后续正在落实中的问题7个。
二、搭建平台,提升志愿服务,传递文明实践“新关爱”
结合今年当前疫情防控工作,通学桥村积极响应全员核酸检测任务部署和相关要求,新时代文明实践站精心组织“党员先锋队”“青年突击队”“红色先锋队”“健康保障服务队”志愿者,大家同心协力,面对时间紧、任务重的情况,开展志愿服务,给群众爱心关爱,做到让群众放心。他们在疫情防控工作中“疫”起担当,跑出疫情防控“加速度”。面对老弱病残群众,开通“特殊渠道”,能 “一对一”全流程贴身提供服务奉献爱心,受到群众感谢赞美。为了让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惠及困难家庭和弱势群体,我们实施了“暖心圆梦”志愿服务项目。设立了志愿者为主的管理团队,通过循环管理的模式,开展爱心赠送传递接力。一方面,新时代文明实践点面向村组里的困难家庭及独居老人免费开放,受助人员每天均可上门免费服务。另一方面,为了方便部分困难群众及独居老人的生活,将每周六作为爱心传递日,志愿团队主动分组,分配志愿服务力量,每周六上午走入慰问帮扶对象的家中,开展“暖心圆梦”赠送志愿服务活动。截止目前,实践站开展各类圆梦微心愿活动20余项,引导村民向上向善的实践基地,实现了从“输血”到“造血”、从“新关爱”到“暖人心”的文明实践价值。
三、创新体系,打造文明银行,助推文明实践“新模式”
为助力新时代文明实践工作,创新乡村治理模式,我们借鉴银行管理理念,积极探索“文明银行”机制,激发村民参与热情,构建文明规范引导体系。“文明银行”围绕美丽乡村长效管理、垃圾分类、移风易俗、志愿服务、好人好事等,制定了文明乡风量化评分细则,村民的日常文明行为均可在银行存储,然后兑换相应的积分。联合商超、理发店、修理店等单位成立爱心服务联盟,农户可用积分在爱心服务联盟成员处兑换服务和物品。同时我们也鼓励村民将所获积分捐赠至村“文明爱心驿站”,捐赠积分兑换的物品直接用于帮扶困难群众,由村民本人或者委托村“文明爱心驿站”开展慰问。“文明银行”的积分模式,推动了新时代文明实践工作从定性向定量转变,正向激励村民主动参与的意识。
接下来,通学桥村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将以更加有力有效的举措,推进新时代文明实践工作,走出宣传群众、教育群众、关心群众、服务群众的新路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