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书记,我这边正忙着招呼游客呢,您先自己转一转。”近日,盐城高新区潘黄街道新民村党总支书记董兆付惦记着村里草莓的销量,早早地来到老党员李万选的草莓大棚了解情况。当他看到游客在尽兴采摘,承包户忙得不亦乐乎时,脸上也露出了笑容。
“我现在承包的4亩多高架草莓,每年纯收入有15万元,跟以前10亩地栽草莓收入差不多。”招呼完游客,李万选才抽空和董兆付聊起来,种了10多年草莓的他深深感受到现代农业的魅力,“更惊喜的是,我在温室大棚里忙碌一天衣服上也没有泥灰,加上这种高架草莓不用再弯腰蹲着去摘草莓,很受游客欢迎。”
李万选所说的温室大棚,是国内最新一代的智能连栋大棚,安装了温湿度自动控制系统。“高架草莓种植模式采用的是无土种植,靠基质、养料和水生长,而养料和水的比例已经在机器里调好,并且设定好供给营养液的时间。”董兆付说,同时村里科技服务中心的监控大屏上,能清晰地看到每栋大棚温湿度相关数据以及植物生长状况。
“我们一直坚持发展现代农业,让农民致富奔小康的同时,深切体会到种田也可以是一份体面的职业。”董兆付说。为了实现这两个目标,他上任之初对全村党员和村民许诺:不改变村容村貌就辞职,不增收不致富就下台,不脱贫决不撒手。
新民村是一个典型的农业村,向来以传统农耕劳作为主。董兆付下决心改变这种局面,依靠位于城郊的地理优势,把发展设施农业作为突破口,让高效农业真正成为村民的致富产业。
“带着农民干,首先要做给农民看。”从农户手中流转出土地不是件容易的事,多数村民不愿意离开守了一辈子的土地。为了打消村民顾虑,董兆付等村干部和几个种植大户,带头投资建设了120亩连片草莓大棚,并从浙江请来专家驻村指导。第二年,草莓丰产又丰收,10名带头人不仅赚回投资成本还略有盈余,村民的积极性一下子被调动起来。
在董兆付的示范带动下,全村设施农业面积已达3500多亩,智能连栋大棚里,除了主打产品草莓外,还有葡萄、樱桃、哈密瓜等很有“钱景”的水果,让村民的“钱袋子”也随之鼓起来,人均年收入已达3万元。
现在走进新民村,一幅如诗如画的乡村图景就在眼前徐徐铺展:宽阔的马路、崭新的跑道、别致的民宅……集体经济壮大了,村容村貌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董兆付也因此获评“全国农业劳动模范”,入选市第五届道德模范。
一刻也不愿停歇的董兆付,正忙着关系新民村未来的两件大事。“发展草莓深加工迫在眉睫,一个完整的草莓产业链,鲜果销售不是终点,深加工才是最后的句号。”和李万选聊完后,董兆付又来到村里的深加工车间查看进度,机器设备已经安装一半,再过两个月开始投产,休闲零食“草莓脆”将首先上市。
“同时还要推进农旅融合发展,让更多村民在现代农业全产业链上增收致富,是我们必须做好的新文章。”在游客服务中心,各种带有新民村产业特色的文创产品琳琅满目,董兆付介绍,他们根据专家建议加大产品开发创新力度,推出更多可参与性项目,满足游客个性化、多元化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