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丰富多彩、各具特色的乡土文化,是鲜活生动的历史记忆,更是乡村振兴的一笔宝贵财富。在宿迁各乡村,一批乡村博物馆、文化馆、村史馆为留存乡土文化应运而生,这些场馆“藏”有乡村发展的前世今生,也有村里的名人实录、乡规民约,更有乡村振兴的实践之路,成为乡间一道亮丽的人文风景线。即日起,本报推出“从‘村博’看宿迁”系列报道,记者“沉浸式”走进这些场馆,感受乡愁乡风,了解乡村的变迁与振兴。
分布在宿迁乡村的博物馆、乡情馆、村史馆,不仅是乡村文化的展示窗口,更是传承和弘扬乡村文化的重要载体。这些开在村里的博物馆你知道吗?6月25日,记者一路探寻,感受乡村文化的深厚底蕴和独特魅力。
“蚕海桑田”埠子镇蚕桑文化展馆:传播蚕桑文化,逐梦乡村振兴
6月25日下午,记者走进宿城区埠子镇蚕桑村,映入眼帘的是绿油油的桑树和正在辛勤劳作的蚕农。位于蚕桑人家小区里的“蚕海桑田”埠子镇蚕桑文化展馆,各种关于蚕桑文化的展品琳琅满目。
“一楼是蚕桑村党群服务中心,二楼我们专门设置了一处展馆用于展示我们村的蚕桑文化,已经开放14年了。这里展示了宿城区埠子镇蚕桑业的辉煌,也保留着中国传统文化的韵味,还能现场体验制作蚕茧手工艺品的乐趣。”宿城区埠子镇蚕桑村党委书记陆奇说。
“蚕海桑田”埠子镇蚕桑文化展馆内不仅陈列着传统的蚕桑工具和丝绸制品,还展示了蚕桑产业发展历程的图片和资料。游客们可以通过这些展品,了解到蚕桑文化的丰富内涵和宿迁蚕桑产业的蓬勃发展。
在展馆的一角,和父母一起来参观的小朋友陈明月说:“之前我从来没有见过真正的蚕宝宝,只在手机上或者绘本上见过,现在看见了它们,还知道它们是怎么长大的,真的太神奇了!”
除了“蚕海桑田”埠子镇蚕桑文化展馆,蚕桑村每年还推出了多种与蚕桑文化相关的旅游项目。游客们可以亲自采摘桑葚,品尝新鲜的桑葚果实,或采摘新鲜的桑叶给蚕宝宝喂食,还可以学习制作手工蚕丝被,感受丝绸的柔软和细腻;此外,还有桑葚蛋、桑叶茶等特色食品,让游客们在品尝的同时,也能更深入地了解蚕桑文化。
陆奇介绍,近年来,随着“蚕海桑田”埠子镇蚕桑文化展馆的开放和乡村旅游产业的兴起,蚕桑村不仅吸引了众多游客前来游玩,也为当地的经济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肖桥剪纸博物馆:纸上生花,“剪”出非遗魅力
肖桥剪纸博物馆坐落于宿城区埠子镇肖桥村党群服务中心二楼,这里藏有数百件名家剪纸作品。走入其中,馆内两侧均摆放着剪纸作品,给人带来美的享受。
记者看到,从村庄风景到祖国的山川河流,从花花草草到民间传统习俗,这里的剪纸作品包罗万象,无一不展示着匠人的坚守与执着。
宿城区埠子镇肖桥村工作人员李屿君介绍,在埠子镇,剪纸这项民间技艺有近千年历史,其发展的鼎盛时期在清末民初。逢年过节、娶媳嫁女,家家都会请老艺人剪纸裱糊张贴,营造喜庆气氛。为了弘扬民族文化,继承和发扬民间传统技艺,肖桥村开设了剪纸博物馆,请民间艺人对剪纸作品进行挖掘整理,同时聘请市内剪纸名师来此免费培训村民,传承非遗文化。
“《百子图》是馆里的重量级展品,作者是穆智玲老师,改创于古代名画《百子图》,描绘的是儿童嬉春的场景,意趣盎然,色彩艳丽,人物多而不乱,栩栩如生,有祈福、恭贺的良好祝愿。”李屿君指着《百子图》介绍说。
经过升级改造,如今的宿城区埠子镇肖桥村,一栋栋灰白建筑与小桥流水交织在一起,落日的余晖从楼房上倾泻,留下一圈圈光影,如剪纸作品一样极具艺术美感。
新庄镇乡情馆:藏满老物件,重现曾经的“家”
布票、粮票、独轮车、煤油灯……走进宿豫区新庄镇乡情馆,馆内的每一件老物件都足够吸引参观者的眼睛。在泛黄灯光的照射下,这些展品带着浓浓的乡愁,穿越历史,呈现在人们的面前。
馆内墙面的文字记录着展馆的由来:新庄镇乡情馆是在原粮管所粮仓遗址上改建而成,占地780平方米,于2018年8月建成开馆。乡情馆共分小镇春秋、乡愁记忆等7个部分,以新庄镇的社会经济发展和人民群众的衣、食、住、行变化为缩影,通过1500余件老物件展示,加上情景还原、照片对比、声光特效等多种形式,集成展现了改革开放后苏北乡村的发展变迁。
在这里,参观者能通过图片和文字,详细了解新庄镇各个村庄地名的由来以及历史。最吸引人目光的还是老物件,有地界协议、承包合同,还有带着油墨气息的简报、奖状以及布票、粮票、邮票等。此外,还有各种生产生活工具,包括独轮车、煤油灯、铁锹等。许多老物件现在都很难见到,很多年轻人看了甚至叫不出名字。“馆内的老物件可谓琳琅满目,许多是从农户家中收集来的。”乡情馆工作人员说。
“游戏乡村”部分为该馆增添了几分童趣,墙面上绘制的十几幅栩栩如生的儿童嬉戏图,用图文结合的方式展示了以前的游戏项目,如打陀螺、滚铁环、跳房子、丢手绢、摔纸包,抬花轿等,生动形象,勾起人们对于童年的美好回忆。
据了解,新庄镇乡情馆自2018年8月建成后免费对外开放,至今已接待省内外约70万名参观者,成为人们了解农业农村变革的一个重要窗口。
牛角淹新型农村社区乡情馆:留住乡愁,遇见诗和远方
随着时间的推移,宿城区蔡集镇牛角淹新型农村社区乡情馆中的每一个角落都散发着独特的魅力。从历史的厚重到现代的活力,从传统的坚守到创新的探索,这里都展现得淋漓尽致。
6月25日,记者走进宿城区蔡集镇牛角淹新型农村社区看到,乡情馆一侧呈现了牛角淹原有风貌,还有“小岱庙”“陈老衙门”“蔡家庄浅”和“蔡家楼汛”等,都是当时古代设置的河防机构,用来治理水患。其中,“蔡家楼汛”是当地最有名、最气派的标志性建筑。
记者看到,乡情馆另一侧被精心布置为“乡村振兴成果展示区”,以党的建设、经济发展、民生事业、文化服务、未来展望五个角度,充分地向人们展示了“党旗飘扬 幸福农房”的模样。
能留住乡愁的,莫过于老房子了。为了进一步留住乡愁记忆,除重点打造乡情馆外,社区还组织一批老手艺人,参与乡愁记忆区建设。“距离乡情馆不远处,既有过去的茅草屋民居、砖瓦房、楼房,还有我们现在新时代农房改善后的民居,一共形成四种不同的建筑风格。”宿城区蔡集镇牛角淹新型农村社区工作人员周慧芳介绍。
在宿城区蔡集镇牛角淹新型农村社区乡情馆,有关牛角淹的故事并未结束,而是继续在这片土地上书写着新的篇章。
走出乡情馆,漫步在田间地头,仿佛能听到历史的回声与现代发展的交响乐。清风吹拂,精致的农房与碧绿的稻田交织成一幅美丽的画卷。这里的人们正在用勤劳的双手,描绘着新时代的乡村振兴图景。(记者 周妮 臧子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