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议对农村垃圾运输三轮车进行封闭式改造,既能减少异味散发,又能防止运输途中垃圾撒漏。”公益诉讼观察员高方聚焦垃圾运输环节提出自己的想法;“可以结合各地实际,制定垃圾治理奖励制度,鼓励村民积极参与,有效激活群防群治力量。”群众代表唐伟伟从激发村民主动性角度积极建言……
以“圆桌协商”破题,用“协同共治”解题。9月8日,宿迁市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指挥部办公室(以下简称“市攻坚办”)和市人民检察院,会同市城管局、市农业农村局、市生态环境局、市住建局、市发展促进会,邀请市级人大代表、市级政协委员、公益诉讼观察员、群众代表及生活垃圾处置公司代表,召开农村生活垃圾治理工作圆桌会议,为全市农村生活垃圾治理聚智聚力、谋策施策。
农村生活垃圾治理是改善农村人居环境的“关键小事”,更是推进乡村振兴、回应群众关切的民生实事。今年4月,江苏省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指挥部办公室、省人民检察院联合部署群众“房前屋后”突出生态环境问题整治攻坚专项工作,其中“强化生活垃圾规范收集处理”被列为重点任务。立足省级部署要求,我市将优化农村生活垃圾收集、转运、处理全流程,合理设置维护垃圾投放点,提升环卫设施设备利用率作为核心抓手,持续推进农村生活垃圾治理提质增效。
在治理推进中,农村垃圾混存问题成为亟待突破的难点。市人民检察院第六检察部副主任刘泵介绍,当前农村地区常出现工业固废、农业废弃物、建筑垃圾与生活垃圾混存现象,不仅破坏周边环境,还存在侵害农田水利设施的风险。“推动治理主体全参与,让部门、企业、村民等拧成‘一股绳’,是提升治理成效的关键。”这一观点也成为此次圆桌会议的共识。
据了解,今年7月份以来,市城管局通过“四不两直”“直插现场”等方式,对全市农村生活垃圾收运情况开展20次检查,检查范围覆盖所有乡镇、超40%的村(居),发现并交办整改垃圾裸露、设施破损等问题超1000处。
“我们高度重视农村生活垃圾收运和镇村公厕监管等工作,先后牵头实施村庄环境整治、农村公厕建设、农村生活垃圾分类等民生项目,目前全市乡镇镇区生活垃圾已实现统收统运。”市城管局副局长张同法说。
针对工业固体废物治理,市生态环境局已采取系列务实举措。市生态环境局固化处处长王崧表示,通过加强工业固废监管信息化建设,提升收集利用处置能力,目前全市3799家企业已被纳入江苏省固体废物管理信息系统,一般工业固废收集利用处置企业达83家,危险废物处置经营单位达40家,工业固废与危险废物利用处置能力已基本满足市内需求。下一步,该局还将建立跨部门信息互通与协作联动机制,进一步压实工业固废全过程监管责任。
农业废弃物回收处置工作同样有序推进。市农业技术综合服务中心主任毕彦辉介绍,目前全市废旧农膜年回收总量约5000吨、回收率超95%,农药包装废弃物年回收总量约700吨、回收覆盖率达100%。“后续,我们将继续优化回收模式,完善网点布局,同时加强宣传引导,进一步增强村民环保意识,让农业废弃物‘变废为宝’。”毕彦辉说。
“农村生活垃圾治理不是‘一家事’,而是‘大家事’。”刘泵说,此次圆桌会议打破了部门壁垒、凝聚了治理共识、明确了行动方向,检察机关将持续跟进监督,定期组织“回头看”行动,确保治理成效经得起群众和时间的检验。
据统计,今年以来,市县两级人民检察院围绕群众“房前屋后”突出生态环境问题开展专项整治行动,已立案办理公益诉讼案件60余件,其中涉及农村生活垃圾治理案件约30件。
随着环保意识的提升以及监督渠道的拓宽,群众对生活垃圾治理的关注度不断提高。“聚焦噪声、异味、垃圾、黑臭水体四大类8个方面群众身边的突出生态环境问题,我们将持续完善攻坚办牵头抓总、相关部门共同推动、县区属地负责整治、检察机关协同监督的工作体系,有效改善农村生产生活环境,进一步提升群众幸福感与获得感。”市攻坚办专职副主任、市生态环境局副局长王永表示。
■ 本报记者 吴柏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