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图片_20240815175218.jpg
微信图片_20240815175218.jpg

江苏省委宣传部 江苏省精神文明建设办公室 主办

投稿:jswmw@jschina.com.cn

江苏文明网 > 未成年人 > 正文
在昆山,“童享”友好未来
2025-03-28 09:26:00  来源:新华日报  

一座孩子充满期待的城市,是什么样子的?

近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办公厅、国务院妇儿工委办公室、住房城乡建设部办公厅发布儿童友好城市建设经验举措清单,昆山市“插花式”推进小微公共空间适儿化改造经验做法“榜上有名”,成为全省唯一入选的县级市。

什么叫“插花式”改造?该做法不同于大规模推倒重建,更加注重对现有资源的利用和空间布局的精细规划。具体来说,昆山启动实施“昆小薇·共享鹿城”专项行动,“见缝插针”地对城市主次干道、街头转角、老旧小区、口袋公园、征收闲置地、围墙边等居民身边零散、碎片空间或设施开展微更新,以儿童健康成长需求为导向进行局部优化提升、完善空间功能结构,这不仅回应了儿童的新期待,也为其他城市建设儿童友好城市提供了依据与经验。

昆山连续20年位居全国综合实力百强县榜首,产业经济实力有目共睹。但衡量一座城市的标尺,不应仅仅局限于经济指标。城市的发展需要高度、厚度,更需要温度,儿童友好正是一座城市的温暖所在。

气温回暖的周末,位于昆山花桥的缤纷运动乐园内欢声笑语,滑梯、秋千、环形步道等各类休闲娱乐设施上到处有孩子们奔跑、玩乐的身影,头顶不时有上海地铁11号线呼啸而过,轨交下的立柱上,手绘的熊猫、狐狸、长颈鹿等卡通形象活灵活现。

“原来这边就是块闲置空地,改造后家里小朋友又多了一处玩耍的地方。”只要天气好,家住附近香悦花园的赵女士就带着孙子过来玩。缤纷运动乐园处于上海轨交11号线正下方,昆山对闲置绿地充分梳理和考量后,原本这块三角形的闲置空地也“摇身一变”,被打造为动物主题儿童友好空间,受到周边居民的喜爱。

不只是花桥,放大到昆山来看,童趣公园分布在昆山城市各个角落。活动场地宽敞开阔、水边新增的防护“盾”、爱心座椅随时候场、绿化绿植精心搭配以避免过敏……“方寸之间”,细节彰显用心。

比如,在昆山开发区太仓塘南岸洞庭湖路大桥下,一处“海洋世界”尤为显眼,这个被称为“一个有鱼的地方”的空间,还有几处“泡泡”装点,穿梭其中,儿童仿佛徜徉于海底世界;这里精心种植的匍枝亮绿忍冬、无尽夏、瓜子黄杨、大吴风草等,还避开了可能引起过敏的品种。

宝昆路与蓬溪路交叉口的西南角,“香樟林里熊出没”设置了空中栈桥、林下小屋、小熊雕塑以及秋千、爬架等设施,让孩童在充满绿植的空间中尽情探索野趣;“邂逅小王子的狐狸”“寻趣园”“草坪上的一对象”等,光从名称中,便能看出昆山对于儿童的巧思和用心。

为了方便孩子们尽情享受家门口的欢乐空间,昆山还在市民经常使用的“鹿路通”APP上线了儿童友好欢乐地图。市民只要在APP上搜索“儿童友好欢乐地图”,选中之后便可直接导航抵达,涵盖户外休闲、城市书房、科普教育、母婴关爱、美丽田园等8大类125处空间。

以儿童之名“嵌入式”建设儿童友好设施,“精耕细作”闲置空间,截至2024年,昆山建成24个儿童友好公园、15家儿童友好医院、40所儿童友好学校、21个儿童友好社区、51个儿童阅读空间、3个儿童友好商圈,覆盖城乡全域的儿童友好空间矩阵基本形成。

当一座城市愿意俯下身子,倾听儿童的所需所想,从“一米高”的视角思考和规划城市发展、社会治理,“产业森林”“钢铁城市”也能展现出柔软温情的一面。

城市为儿童而建,“童言童智童声”必不可少。“提高午餐质量标准的同时,能不能增加下午点心水果或者牛奶?”这是昆山开发区世贸小学四年级学生黄轶轩在今年昆山两会期间提出的建议,昆山市人大代表、昆山市福利院院长沈洁琼也给出了回复。

黄轶轩是昆山“小昆玉儿童观察团”的一员,昆山持续拓宽儿童参与儿童友好城市建设的渠道,在两会期间邀请4位观察团成员结对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围绕昆曲文化传承、学生营养膳食、儿童友好出行和同城游学等15项议题展开对话,以“小主人”身份参与讨论社会事务。

昆山各区镇妇联、各社区陆续组建儿童观察团,设置“一米”留言板,让“小墙面”解决大难题。“墙有点白,我有点怕”“叫号声音有点小,可能听不清”“想要多放一些绘本”“七步洗手法可以再童趣一些”……尤其是在儿童友好医院建设过程中,20多名儿童参与其中,提出的建议被医院积极采纳。

从城市社区、街区、道路,到学校、医院、公园,儿童友好理念在昆山全面深化。在儿童友好城市建设的征程中,昆山一步一景皆用心,一砖一瓦皆含情。昆山不仅将儿童友好城市建设纳入“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还编制了《昆山市儿童发展规划(2021—2025年)》《昆山市建设儿童友好城市三年行动计划(2023—2025年)》等政策文件。“儿童友好城市”已从一个概念,变成昆山全市的共识和集体行动。

对少年儿童来说,城市不是钢筋水泥,而是充满温情的成长乐园,他们可以在城市中无拘无束地玩耍、休憩、学习、体验,这也是现代化城市应有的模样。从昆山的实践,亦可窥见未来城市的理想图景:这里既有撑起天际线的经济高度,更有关照儿童生命成长的精神厚度。□ 本报记者 范昕怡

责编:秦春凤
下一篇
听新闻
放大镜
点我回到页面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