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图片_20240815175218.jpg
微信图片_20240815175218.jpg

江苏省委宣传部 江苏省精神文明建设办公室 主办

投稿:jswmw@jschina.com.cn

江苏文明网 > 要闻 > 正文
退休后“发光发热”,“刷”出存在感
不想隔断与社会的链接,不想生活变得无聊 ——
2020-10-26 08:00:00  来源:新华日报  

对许多老人而言,退休往往意味着脱离社会性事务、生活圈子日渐缩小、情感上日益空虚。记者此前邀请“咱爸咱妈”聊心愿,不少老人表达了照护、增梯等方面的愿望,期待进一步提高生活便利性,同时希望获得更多心理慰藉。而唯有身心健康,才能全方位提升老人幸福感。怎样才能让他们感到充实快乐?一起听听这位老人的心声。

【咱爸咱妈说】

“我想成为被社会需要的老人”

南京市栖霞区尧化街道金尧山庄共508户,60岁以上老年居民共134人。63岁的曹庆双说:“我们小区是拆迁安置房老小区,老年居民多,大家基本都是以前的邻居。老伙伴们没一个闲得住,退休后都会找些其他事情做,只有真的做不动了,才会安心歇下来养老。”

不少老人喜欢下棋、打牌、逛公园,曹庆双有点不好意思地说:“这些都不适合我,我不擅长文艺活动,广场舞也只是傍晚时跳一会儿,丰富丰富日常生活。”更重要的是,那种已成习惯的勤劳让他闲不住。金尧山庄居民陈英告诉记者,曹庆双做事认真负责,做垃圾分类引导工作时总是不厌其烦一遍遍为大家讲解,看到有抱着小孩、不方便投放垃圾的,他总要上前帮忙。

“其实我不想太早过退休生活。”曹庆双认为,现在老人寿命普遍延长,许多人能活到八九十岁,退休以后没事情干,会让人觉得很空虚。当原来数十年早已习惯了的工作生活节奏突然因为退休被打乱,每天似乎都一成不变,工作日和休息日也没了区别,曹庆双觉得生活变得很无聊。除了每天接孙子放学,他几乎隔断了与社会的链接。“我想成为被社会需要的老人,还能做一些有意义的事情、继续发光发热。”曹庆双说。

【心愿达成度】

“返聘”退休老人“刷”出存在感

10月22日,距离南京市生活垃圾分类进入“强制时代”倒计时不足10天,不少市民仍在担心“不会分类”,但这个问题在金尧山庄不存在。早上7点半至9点是居民投放垃圾的高峰时段,刷卡、破袋、入桶……在金尧山庄垃圾分类集中投放点,往来居民井然有序,身为金尧山庄垃圾分类督导员的曹庆双只需在一旁简单指引即可。9点不到,运载可回收物的车停在集中投放点门前,曹庆双负责对接转运车,引导并帮助将可回收物运上车。

“我对现在的工作很满意。最初大家不熟悉垃圾分类,我就一直在旁边教,最多一个礼拜,总能教会。”曹庆双说,设置垃圾分类集中投放点后,小区的环境变得更好了,以前一到夏天,路边的垃圾桶味道很大,又招蚊虫,现在这些问题都解决了。封闭式集中投放点隔绝了气味,里面还装有空调和空气净化器。“能为美化小区、建设文明城市作出贡献,我感到非常高兴。我对现在的工作非常满意!”曹庆双一再说道。

栖霞区尧化街道区域主管赵乃霞负责统筹协调45个小区的垃圾分类引导工作,她说,曹庆双工作仔细,他值班以来,分类垃圾桶内很少见“异类”,各类垃圾“老老实实呆在各自应该在的桶里”。去年10月,曹庆双就开始了垃圾分类引导工作,是南京市最早一批垃圾分类督导员。

除了每周一天假,现在每天早上6点半到11点、下午5点到晚上9点曹庆双都会“在岗”,也不耽误接孙子放学。“有工作才能心安理得地放假,才能感知工作日和休息日的差别。‘返聘’后我的生活回归以往的张弛有度,放假时再跟家人或朋友出去转转。” 曹庆双说。

【愿景路径】

多渠道助力老人继续“发光发热”

省民政厅统计,截至2019年底,我省60周岁以上老年人口已占户籍人口的23.3%。“这意味着大约每4人中有1位老人,到2030年,这个比例将超过30%。”省民政厅养老服务处处长陆敏说。

一部分老人希望继续“发光发热”,如何实现他们这个心愿?我省进行了不少有益尝试。

尧化街道综合执法大队工作人员庄秀琳介绍,根据要求,每500户及以上的小区至少需要配备3名垃圾分类督导员,仅尧化街道45个小区就至少可“返聘”135位老人,“担任垃圾分类督导员的人员以即将退休和已退休老人为主,有助于让这些老人重新实现自我价值。”尧化街道尧新社区党总支书记曹飞告诉记者,这些督导员主要是小区内老党员,其中不少人还曾挨家挨户开展垃圾分类宣传。

除了垃圾分类督导员岗位,老人们继续“发光发热”还有其他渠道。尧化街道综合行政检查执法大队副大队长江克宇介绍,社区开设“老党员工作室”,主要负责协助解决社区治理中遇到的矛盾,为提升治理能力建言献策。通过尧化街道首创的“时间银行”,老人可以在自己身体硬朗的前提下担任志愿者,为其他有需要的老人提供服务,“储蓄”服务时间,未来可兑换他人的服务,从而实现互助养老。目前这一做法正在全市推行,将形成一张全城“通存通兑”网。此外,像68岁的北京老人沙有威奔赴77个县市的164所偏远地区学校义务授课,受益学生达3万多名;在博物馆、医院等公共服务场所,人们也能看到越来越多老年志愿者的身影……

本报见习记者 刘 春

责编:曾雪琦
上一篇
下一篇
听新闻
放大镜
点我回到页面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