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标题-1.jpg
未标题-1.jpg
未标题-1.jpg

江苏省委宣传部 江苏省精神文明建设办公室 主办

投稿:jswmw@jschina.com.cn

江苏文明网 > 要闻 > 正文
赓续红色基因 这位常州人的女儿获授“七一勋章”
2021-06-30 08:03:00  来源:交汇点  

6月29日上午10时,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七一勋章”颁授仪式上,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首次颁授“七一勋章”并发表重要讲话。在获授“七一勋章”的29人中,有一位与党同龄的百岁老人,她就是中国早期领导人之一瞿秋白烈士之女瞿独伊。

如今,在江苏常州的瞿秋白纪念馆,还留存着许多瞿独伊儿时的记忆。“独伊:你要听先生的话,要听妈妈的话,要和同学要好,我欢喜你,乖乖的小独伊,小和尚。”这封瞿秋白1929年在列宁疗养院写给女儿瞿独伊的信至今读来仍令人动容。彼时瞿独伊在苏联政府为病弱儿童办的森林学校读书,学校为讲究卫生,无论男女都要剃光头。瞿独伊剃头后心情不好,瞿秋白获悉特地写了这封信安慰她。

年幼的瞿独伊随父母一起到过莫斯科中共“六大”会场,当年的正式代表有瞿秋白、任弼时、周恩来、罗亦农、杨尚昆、陆定一、苏兆征等。她休会时为代表表演,遇到危险时为代表做掩护。尽管不完全理解,但她深感这是一件了不起的大事。今天,唯一到过“六大”驻地且健在的只剩下瞿独伊同志。

如今,百岁老人瞿独伊在唱起父亲当年教她的俄语版《国际歌》时,依旧眼泛泪光。1935年的夏天,瞿秋白唱着国际歌,在福建长汀英勇就义。几个月后瞿独伊才偶然从《共青团真理报》上看到父亲牺牲的消息。14岁的瞿独伊失声大哭,当即昏倒在地。“父亲牺牲的时候,我年纪还小,可他亲切的形象,却深深印在了我的心里。在我模糊的幼年记忆中,父亲清瘦,戴着眼镜,话不多,但很温和。母亲一定叫我喊他‘好爸爸’。我就一直这样称呼我父亲。”在瞿独伊的眼里,瞿秋白一直是一位慈父。父亲瞿秋白牺牲前高喊的一句“中国共产党万岁”和一首国际歌,在她年轻的心里埋下了火种。

1941年,20岁的瞿独伊和母亲杨之华离开莫斯科回国,途中被新疆军阀盛世才扣押囚禁。当时,她“住在一个阴暗潮湿的破庙里,没有阳光,吃的是发霉的东西”。在监狱的四年里,她旁听共产党的组织生活,目睹身边人的牺牲,自己也被拷问了两次,生死两条路,瞿独伊说:“我不用想,我就是信仰共产主义。”在狱中,独伊和大家一起参加静坐绝食、悼念难友牺牲,直到1946年中共中央把她们救出来送到延安。这样艰苦的青年岁月让她“懂得了更多的革命道理”,一颗饱含信仰的真心愈发坚定。出狱后不久,她便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1949年10月1日,毛泽东同志在北京天安门城楼上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了。”作为俄语播音员,瞿独伊在天安门城楼用俄语向全世界播出了毛泽东的讲话。

不久,瞿独伊再次远赴苏联,与丈夫李何一同到莫斯科筹建新华社记者站。这是新中国成立后,在国外建立的第一个新闻机构,瞿独伊和李何也成为我国第一批驻外记者。夫妻二人面对资源短缺的困难,身兼数职,每天只睡四五个小时,忘我工作,其间多次担任周恩来总理和中国访苏代表团的翻译。作为烈士之女,瞿独伊一生淡泊名利,从不向党伸手,从不搞特殊化,在国外发表文章所得的稿费,大多都作为党费上交,始终保持共产党员的精神品格和崇高风范。

回首百年征程,当年的新生儿亲眼看到父辈们流血牺牲换来今日之中国,瞿独伊每每被问起“什么是父母留给你最宝贵的东西”?她的回答都是,爱祖国。赓续红色基因,这颗穿梭百年的真心成为党旗下最耀眼的星辰,代代相传。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 唐颖

责编:秦春凤
上一篇
下一篇
听新闻
放大镜
点我回到页面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