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化进程加快,生活垃圾日益增多,面对环境恶化的局面,如何通过垃圾分类管理,最大限度地实现垃圾资源利用,减少垃圾处置数量,改善生存环境状态,是当前世界各国共同关注的迫切问题。垃圾分类是对垃圾收集处理方式的改革,是对垃圾进行有效处理的一种科学管理方法。2020年11月,《南京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正式实施,南京市民众的垃圾分类意识逐步提高,但难以转变成垃圾分类行为,而中小学生群体具有较强接受新事物的能力,素质较高,关注青少年垃圾分类宣传教育成为环保工作的重要环节。
为助力南京市垃圾分类的推行,南京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10名本科生组成“微圾分”垃圾分类调研团,以“携手金陵绿,分类校园春”为主题,面向南京市小营小学、南京外国语学校等8所学校的中小学生,开展知识宣讲、演讲比赛、知识竞赛、课外素拓等6种形式的12期系列微课堂,理论与实践结合,寓教于乐的宣传方式,帮助学生提高垃圾分类的意识与能力,积极引导中小学生群体争做垃圾分类的践行者、推广者与监督者。
(团队出发前合影)
团队自7月15日起共开展7次宣讲活动,其中6次为线上宣讲。参与的中小学生及家长累计800余名,收集有效问卷724份,累计获得江苏共青团、 “团学苏刊” 江苏教育新闻网、等近十家省市级媒体报道,充分利用互联网优势,实现“线上+线下”双轨运行。同时,将高校与中小学、社区的资源有效连接,以微课堂为载体,以青少年为媒介,传递绿色环保理念,引导垃圾分类新风尚,为南京市垃圾分类的实施与推行助力,为共建绿色金陵做出积极贡献。
(南京爱之源公益服务中心合作证明材料)
科普宣讲,环保意识驻于心
团队共开展7节微课堂,包含7个不同主题。“‘净’非昔比”让同学们初步了解我国垃圾分离政策的历史演变;“‘宁’有一份垃圾分类的请求待查收”从整体概念介绍认识垃圾分类的重要性;“倾听告白的声音,激起绿色的巨浪”则科普了白色污染现状及危害,进一步提高中小学生垃圾分类的意识;“纸短情长”“‘厨’类拔萃”“勿‘害’纳百川”从实践角度出发,具体教导同学们如何进行垃圾分类;“大手小手共践行,垃圾分类我最行”希望中小学生能够作为媒介,引导父母以及更多的人加入垃圾分类的行列,共同为环保事业努力。课程内容环环相扣,逐层递进,通过幽默风趣的语言传达给中小学生,让他们在潜移默化中将垃圾分类印于脑,将环保理念驻于心。
(线下宣讲现场)(线上宣讲)
数据收集,分类问题显于理
每次宣讲活动结束,团队均发布电子问卷,并针对不同群体分设学生卷和家长卷,希望通过问卷收集和数据分析,探求垃圾分类宣传教育在中小学生群体中存在的不足并提出相关建议,为日后垃圾分类志愿服务提供理论基础。
(问卷星截图)
团队通过分析发现,大部分学生和家长对于垃圾分类知识有一定了解且十分重视环保教育,但目前所接触到的垃圾分类宣传教育较少,且存在形式单一,枯燥乏味,内容错误等问题,导致很多时候不知道如何进行垃圾分类。同时,垃圾分类基础设施不完善,治理和监管不到位等问题也日益凸显,因此即便有垃圾分类意识,也难以付诸行动。
(问卷数据部分图表)
团队成员表示,为推动垃圾分类的实施,不仅需要加强中小学生群体的垃圾分类宣传教育,应更加重视宣传内容和形式设计,保证正确性的同时帮助他们理解吸收,才能达到预期效果。
网络互动,媒体见证化于情
实践过程中,团队成员将每次活动的所感所思通过照片、文字或视频的方式进行记录,并汇总制作成志愿者日记,上传至微博、抖音等新媒体平台,扩大了活动影响力。同时,江苏共青团、“团学苏刊” 、江苏教育新闻网等近十家省市级媒体也对活动进行了跟踪报道,获得社会广泛认可,进一步提升了宣传效应。
活动结束后,团队及时总结反思微课堂的经验与不足,并完善教案与课件,构建一套完整的课程体系,拍摄线上教学视频上传至新媒体平台,充分发挥互联网优势,将实践成果网络化,扩大微课堂受众的覆盖面,提高垃圾分类宣传力度。
(各家媒体报道)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通过本次社会实践,团队成员们深刻认识到垃圾分类不仅关系广大人民群众生活环境,关系节约资源,也是社会文明水平的重要体现,具有社会、经济和生态三方效益。希望微课堂这一小小的实践,能够让更多的人为守护青山绿水贡献微力量!
(通讯员 刘倍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