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图片_20240815175218.jpg
微信图片_20240815175218.jpg

江苏省委宣传部 江苏省精神文明建设办公室 主办

投稿:jswmw@jschina.com.cn

江苏文明网 > 要闻 > 正文
“环境侦探”,守护蓝天白云
——记省生态环境厅研究员级高级工程师张祥志
2024-06-05 08:57:00  来源:新华日报  

5月28日中午12点半,一辆走航车从省环境监测中心缓缓驶出,在省生态环境厅二级调研员、研究员级高级工程师、“江苏省先进工作者”张祥志的带领下,走航车一边走一边监测沿途空气质量情况,1小时后抵达此次目的地——中国石化扬子石油化工有限公司。

该公司安环总监吴军表示,在公司实现绿色转型的道路上,离不开张祥志的一次次“奔赴”,她深入企业实地勘探,一次次抽丝剥茧帮大家找出污染源头及问题所在,让企业有了整改提升的方向,是名副其实的“环境侦探”。

零下10摄氏度的数九寒天,她连夜排查企业情况至凌晨;几十米高的污染治理设施,她爬上爬下只为锁定污染源……这些,是张祥志的工作日常,面对大气环境质量改善工作中的“硬骨头”,她常常主动请缨,日夜奔波,从蛛丝马迹中查找污染“真凶”、为污染痼疾“开药方”。

“今年一季度,徐州市PM2.5浓度、空气质量恶化幅度等各项指标均在全省排名倒数,黄河新村国控站点的情况也比较差。”张祥志说,“省生态环境厅再一次组织我们帮扶工作组,对徐州进行定点帮扶。”

实际上,当地工作人员也十分苦恼,他们针对污染企业、餐饮油烟、机动车尾气排放等都进行了监控和治理,能做的都做了,但是空气质量依旧不好。那么问题究竟出在哪里?

“任何环境问题都不可能找不到原因,一定要把这些地方出现环境问题的原因搞清楚,并开出‘药方’。”省生态环境厅副厅长英剑波对张祥志提出工作要求。5月6日起,张祥志和工作组成员用了5天时间,调用4辆走航车围绕黄河新村站点、淮塔以及鼓楼区政府等3个徐州市环境质量排名比较靠后的点位开展调查。

为摸清情况,连续两天每天清晨6点,她徒步绕着站点周边老小区和农贸市场转,观察居民集中区早点摊散煤燃烧及油烟处理情况;早高峰和晚高峰期间,她带领团队围绕黄河新村、淮塔、鼓楼区政府站点以及黄河南、北路段进行走航,监测两侧不同车流情况对空气质量的影响;晚上10点,她的身影又出现在各个烧烤摊位前,查看油烟排放情况……经过摸排,张祥志发现,黄河新村早上的车流量较大,晚上露天烧烤较多,与之相对应的是这里保洁水平相对较弱。

“洒了水以后,车流量较大引起的PM2.5浓度上升幅度大概只有3.4%;不洒水的时候,PM2.5的上升幅度就达到17.8%。由此来看,城市道路的保洁强度以及保洁水平对于空气质量来说影响不小,徐州需要进一步加大道路保洁的力度。”张祥志说,此外,PM2.5源解析结果显示机动车源“贡献”比例最高;其后依次是工业源、二次无机源及其他源、餐饮源。当地生活源、交通源、工业源以及餐饮油烟治理须同步发力。

来到徐州后,张祥志还对此前交办的一些问题进行“回头看”,督促其整改到位。“开出药方后企业‘不吃药’也不行。”她回忆道,“有一家做钢结构的公司,该公司的喷漆(含挥发性有机物VOCs)量比较大,去年3月第一次检查时该企业就存在喷漆房废气没有有效收集、车间内粉尘严重等问题,当时我们交办地方要求其整改;3个月后第一次‘回头看’,发现问题依然存在。这次我们又来到这家企业,第二次进行‘回头看’。”

张祥志直奔企业原先的喷涂车间,发现现场并未作业、也无异味,企业负责人称现在已全部送至安徽等地进行喷涂加工,喷漆车间废气治理设施也已停运。但张祥志并没有大意,在看到停在紧邻此废气治理设施车间门口的走航车上VOCs检测质谱仪显示TVOC总浓度一瞬间上升到3283微克/立方米,她心里咯噔一下:企业会不会又玩猫腻?带着疑问,张祥志一边走一边看,发现越往车间里面走,油漆味越浓,再将走航车缓行至车间中央,VOCs峰值浓度迅速飙升到11751.8微克/立方米。

原来,企业将喷涂作业场地换了一个车间,安装了一个较为隐蔽的可移动喷漆房,非专业人员看不出喷涂痕迹。但张祥志的敏锐和坚持,让这些“看不见的污染”避无可避。

数据显示,经过帮扶,这段时间徐州空气质量已有了改善,PM2.5平均浓度由此前的57.8微克/立方米缩小到52.8微克/立方米。黄河新村站点的PM2.5平均浓度由此前高于徐州市平均浓度5.3微克/立方米缩小到4.9微克/立方米。

自2022年省生态环境厅成立帮扶工作组以来,张祥志的足迹遍布全省,也为各地拿出不少“含金量”十足的空气质量提升方案。去年,我省PM2.5年均浓度为33微克/立方米,连续3年达到国家空气质量二级标准;我省设区市环境空气质量平均优良天数比率为79.6%,同比提升0.6个百分点。

大气治理绝非一日之功。自大学毕业以来,张祥志已深耕大气环境监测与污染治理30多年。她感慨,这些年各地对空气环境质量越来越重视,监测手段和技术突飞猛进,需要一直不断地学习才能跟上最新技术。下一步,她将不断提升精细化监测能力,更好地服务产业结构调整,为持续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守护蓝天白云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本报记者 姚政宇 洪叶

责编:秦春凤
上一篇
下一篇
听新闻
放大镜
点我回到页面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