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后乡村以精神文明建设为抓手,不断拓展美丽乡村建设的内涵和外延,通过做强富民产业、改善人居环境、培育文明乡风、丰富文化生活等方式,不断提高村民文明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焕发农村新活力,走出了一条美丽乡村建设与精神文明创建相得益彰的发展之路。
一、聚焦产业增收,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
走进企业厂房,工人们正忙个不停。“在家门口打工,能照顾家,月收入9000多元。家属也在厂里上班,每月收入6000元左右,我们现在的生活很幸福。”车间里操作热压机的员工王周说。后乡村拥有木材加工企业65家,主要生产建筑模板、生态板等各类板材,其中,4家企业跻入“全市百强企业”,提供各类就业岗位2600余个。2022年后乡木业企业实现销售额26亿元,纳税8500万元,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2.8万元,村集体经济收入达535万元。村“两委”坚持将提升村民文化素养和乡风文明摆上议事日程,采取“建章立制、立体宣传、典型引领”等措施,引导村民养成勤俭节约、文明高尚的生活方式。积极开展“榜样力量”主题活动,组织乡村道德模范、身边好人、星级文明户等推荐评选活动,以身边典型引领文明新风,传播正能量。近年来,共有43人次获得江苏省“百名示范”村书记、“江苏好人”、宿迁市劳动模范、“最美基层干部”“巾帼榜样”等荣誉。
二、聚焦村容村貌提升,厚植乡风文明底色
清澈河流淙淙流淌,整洁乡道串起工厂与农房,村史馆、篮球场、文化广场等设施一应俱全。在农房改善整村推进的基础上,为更好满足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求,筹资800万元,铺设了11公里水泥路和6公里砂石路,架设过路桥与农桥12座,安装路灯280盏;投资500万元建设占地约33亩的休闲娱乐公园,包括健身环湖步道、赏湖亲水平台、嬉戏乐园、篮球场、羽毛球场等。对照宿迁市新型农村公共服务和基础设施建设标准,建成共享食堂、养老中心等25项公共设施,重点打造村头、村部核心景观,打造韩信河生态河道,建设后乡湖公园,全面提升居民生活品质。
后乡村打造韩信河生态河道
后乡村打造共享食堂
三、聚焦“数字化”积分引领,助力乡村“智”理新模式
以“两端一微”为载体,创新“大数据+积分制”模式,群众可通过掌上APP从移风易俗、文明实践、争先创优、人居环境、负面管理5大类事项中申报积分,审核通过后将在系统内进行公示,积分情况作为评选先进典型的重要依据,并可享受各类扶持政策和信用贷款。村委会与辖区内超市合作,按照1积分兑换1元钱规则,村民可直接使用自己的“积分小程序”进行消费,持续提高村民参与基层治理的积极性。截至目前,已有620人次在便民超市内消费,兑换28000余元物品。
后乡村设置“文明小铺”积分兑换定点超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