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强国“心灵小站”聚焦情绪和社交等话题,邀请心理专家韩宁为大家答疑解惑。
韩宁: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江苏·南京12355心理专家智库成员、南京交通技师学院思政高级讲师
NO1.来自一位初中生:
有时候我控制不住情绪,总是会被身边的朋友或者父母的影响情绪,容易生气、伤心。请问怎么让自己不被外界的环境影响太多呢?
专家解答:
情绪,作为我们对外部事物的主观体验和反应,深受环境、他人的言语和行为等多种因素的影响。然而,过度受外界环境影响可能会对我们的心理健康和生活质量造成负面影响。
这里我们需要深入了解自己的情绪触发点。心理学研究表明,每个人的情绪触发点都是独特的,可能与过去的经历、价值观以及个人需求有关。因此,通过自我审视,我们可以更清晰地认识到哪些外部因素容易引发我们的消极情绪。
当我们知道了情绪的产生,我们就需要了解是什么引起了我们的情绪,是当时的环境?他人的语言,抑或他人的行为……这些是我们情绪产生的来源。我们想要控制消极情绪,不是等情绪来了我们才想着如何控制,我们要做的是如何不让外界不利因素引起我们消极情绪,这就需要我们静下心来审视自己,看看是什么引起了我们消极反应让我们产生精神内耗状态。找到产生根源后我们需要做的是积极面对可能给我带来负面情绪的物、事或者人。这需要我们进一步地做自我探究,并直面事务的本来面目,而不是只想着处理情绪爆发后该如何应对。
接下来,我们可以借鉴心理学中的“情绪调节”理论。该理论认为,通过积极的认知重构和情绪管理策略,我们可以有效地调控自己的情绪反应。例如,当面对可能引发消极情绪的事物时,我们可以尝试从中寻找积极的一面,或者通过深呼吸、冥想等方式来平复自己的情绪。
此外,我们还可以采用“预先应对”的策略。这意味着在情绪爆发之前,我们就应该设想到可能的后果,并做好应对准备。通过内心的模拟演练,我们可以更清晰地看到消极情绪传递带来的连锁反应,从而增强自我控制的能力。
当然,当消极情绪不可避免地出现时,我们也不必过于惊慌。此时,可以寻求外部支持,如与朋友或家人分享自己的感受,或者寻求专业心理咨询师的帮助。如果情况特殊,不便与他人分享,我们也可以采用书写的方式,将内心的情绪倾诉出来,达到释放和缓解的效果。
NO2.来自7岁学生家长:
老师,您好!我女儿今年7岁了,说话总是很直接。比如:带她去朋友家里吃饭,她有时会说,今天的菜一点都不好吃;在学校的时候,有时直接对老师说,“我很讨厌你”。虽说小孩子,童言无忌,但这多少也会让对方觉得尴尬。老师,您说我该怎么办?
专家解答:
您的孩子很可爱,她有自己的独立的“三观”,只要引导正确孩子将来会很有成就。
这里我们提到了“三观”,我们先“三观”的形成来看这个问题。
首先来思考一下,“三观”到底有无对错?大家有知道《盲人摸象》,每一个盲人对自己所摸到的大象描述是完全不一样的。但是这些描述和他们当时实际的感受是一致的。他们当中没有任何一个人说谎,却出现了彼此意见完全不一致的状态。这些状态是他们的真实感受,当听到和他们感受不一样的体验时,他们会坚持自己的感受,会跟对方去据理力争。此时,他们会觉得自己就是真理。这时我们发现孩子站在他的角度说的是对的,那我们就没有必要指责孩子,但是我们又要避免孩子说的话让大家尴尬,那我们就需要引导孩子,在什么地方引导以及如何引导?这就需要看“三观”形成的过程。
人出生后的第一个形成的是世界观,是对整个世界的看法,这个看法的形成是靠我们的视觉观察,身体感受,以及情感体验后形成系统化结果。也是我们认识世界的过程,以追求真实为目标。在这个过程中,每个人看到的,身体感受到的,以及情感体验的都是不一样的。所以每个人所追求的真实就是不同的,形成了明显的个体差异。接着是价值观的形成,它是认识世界后形成的,是我们的判断系统和感觉处理的意识集合,通过思维处理形成思想。这里的价值观往往会带有我们的人生目标。人生观,则是在有了好坏对错的价值观后,形成了我们的选择和人生规划。
这里孩子的表达就是“三观”中的世界观,他对事物的真实感受,我们家长需要做的是在价值观层面引导孩子,告诉孩子这些话在不同的场合有着不同的意境甚至有时候会有完全相反的意思,这就如同引导孩子如何使用“火”,这是可以毁灭事物的“火”也是可以烹饪食物带来美好的享受的“火”,关键是如何应用,语音同样如此,语言使用的场景也是如此。这就是价值观层面的引导。
NO3.来自17岁学生家长:
我家孩子自从开始使用社交媒体以来,她的生活似乎就被它完全占据了。她每天花费数小时在朋友圈、抖音、微博等等这些社交媒体上,无论是浏览朋友圈、点赞评论,还是观看短视频和直播。她的手机几乎从不离手,甚至在上课时也会偷偷查看消息。另外,有一个“网红”梦,所以她对社交媒体上的粉丝数量非常在意,会花费大量时间和精力在社交媒体上发布自己的照片、视频和动态,以吸引更多的粉丝和点赞,好像觉得只有拥有大量粉丝才能证明自己的价值。现在日常生活和学习受到了严重的影响,注意力也难以集中,学习成绩也下滑了很多。而且,她更愿意在虚拟世界中与人交流,而不是面对面地与他人沟通。她也不觉得这有什么不好,反而怪我不支持她的“网红”梦。该怎么去帮助她、引导她意识到自己的问题呢?
专家解答:
孩子过度使用社交媒体并影响其日常生活和学习的问题,不仅仅是对社交媒体内容的沉迷,更深层次地反映了一种心理需求的不满足或逃避现实的心理状态。正如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所指出的,人们在满足基本生理和安全需求后,会追求归属与爱、尊重以及自我实现等更高层次的需求。孩子在社交媒体上寻求关注和认可,可能是因为在现实生活中这些需求没有得到充分满足。因为在日常交往中的情感智商对于个人的成功和幸福感至关重要。这意味着,我们需要关注孩子的情感需求,并帮助他们建立健康的情感表达和调控机制。
我们也应当警惕孩子对电子社交的过度依赖,因为这有可能导致成瘾。孩子每天在朋友圈、抖音、微博等社交媒体上花费数小时,无论是浏览动态、点赞评论,还是观看短视频和直播,这些行为实际上都可能是对现实的逃避。然而,这种短暂的逃避并不能真正解决问题,因为现实终究需要面对。例如,有些人在看完一部电视剧、短剧或小说后,会感到一种空虚和无力,甚至短暂的精神疲惫。为了填补这种空虚感,他们可能会寻找新的电视剧、短剧或小说,这种行为往往是成瘾的开始。同样地,孩子们可能会为了追求更多的点赞和评论,或者为了延长网络社交的时间,不断增加自己使用电子产品的时间,最终陷入成瘾的境地。
因此,我们必须密切关注孩子的电子社交行为,引导他们健康、合理地使用社交媒体。其实,孩子过度关注社交媒体上的粉丝数量,可能也与现代社会的价值观有关,孩子可能认为拥有更多的粉丝和点赞才能证明自己的价值。然而,这种价值观是片面的,家长需要引导孩子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让他们明白自我价值不仅仅取决于外部的认可和关注。
针对孩子过度使用社交媒体的问题,家长们应该与孩子协商并设定每天使用社交媒体的时间,确保他们有足够的时间进行其他有益的活动。同时多组织家庭活动或户外活动,增进与孩子的互动,让他们感受到现实生活中的温暖和关爱,在这个过程中帮助孩子发掘其他兴趣爱好,让他们的生活更加丰富多彩。并与孩子讨论社交媒体的真实性和价值观问题,引导他们理解真正的成功和价值不仅仅取决于网络上的关注和点赞,最终帮助他们建立健康的生活习惯和健全的人格。
我们将持续开放“强国心灵小站”,面向青少年和家长征集成长中的困惑和烦恼,并邀请专家定期给予解答和指导。接收邮箱为jsxxpttg@vip.163.com,标题注明“心灵小站”。
(采访及文字整理:陈丹琳 朱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