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图片_20240815175218.jpg
微信图片_20240815175218.jpg

江苏省委宣传部 江苏省精神文明建设办公室 主办

投稿:jswmw@jschina.com.cn

江苏文明网 > 南京 > 正文
执着26载,带领穷“涝”村奔小康
2020-01-03 09:49:00  来源:新华日报  

  临近中午12点,记者来到溧水区和凤镇中杨村党群服务中心助老餐厅,这里已有不少老人在排队打饭,80岁的王秉泉就是其中一位。“老两口中午多打点饭菜,晚上伙食也可以一并解决了,每天三菜一汤才花几块钱,今天还有爱吃的萝卜红烧肉,既方便又便宜。”他说,在村党总支书记李明的提议下,村里开展“舌尖养老”服务,为老人们提供助餐;推行“老邻居”党建品牌,为老人们提供居家养老、义诊等服务,现在,村里老人们每天都能吃上可口的饭菜,享受到贴心的服务。

  1993年,29岁的李明作为土生土长的中杨人,当选村书记。从那一刻起,他满腔热情领着全村人兴修大坝、增收致富,用最朴素的情怀坚守初心、服务村民,一干就是26年,用行动践行了他常说的一句话:要做乡亲们的贴心人、好朋友,用心为大家服务,让事事有着落、件件有回音。

  时光回到26年前。因为紧邻石臼湖,村里多为滩涂地,那时的中杨村小雨小涝、大雨大涝,每逢汛期,沿湖60多户农房、400多亩农田常常受淹,恶劣的自然环境造成了长期贫困。李明上任伊始,就下定决心要修护村堤坝,解决沿湖农房受淹、农田绝收问题,让村民们不再受洪涝之苦。

  那时村里集体经济薄弱,账户上没余钱。可护村堤坝一天不修起来,乡亲们还得继续受苦。李明多方奔走、四处争取,终于凑足了20多万元资金。接下来整整2年,他带领大家肩挑手提,疏渠引流搞建设,无论寒冬酷暑,工地上总能看见他的身影,堤坝上垒砌的每一块砖石,他都要仔细验收才能放心。1999年,许家至乌飞塘交界沿湖近3公里、高13.5米的护村堤坝顺利竣工,那一刻,全村都沸腾了,村民们奔走相告,齐声欢呼。大家都说:“有李书记在,咱们肯定有盼头!”

  “水患问题得到了根本解决,但我们要走的路还很长。”李明说,护村堤坝建成后,摆在村“两委”面前最迫切的事,就是要让村民告别穷日子。2000年,在充分调研基础上,他和村“两委”班子决定结合当地实际,发展水产养殖业。“我们村挨着石臼湖,湖区鱼类资源丰富,开发适宜的水产养殖品种,可以将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带动农民脱贫致富。”李明告诉记者,目前,中杨村已整理精养鱼池500多亩,参加产业化鱼类养殖的村民,人年均增收1.5万元。

  改变,不是一朝一夕的事,谋发展永远在路上。2006年,经村“两委”集体研究并征求群众意见,中杨村先后开拓出两条发展路径:一条路是花费240万元在全镇带头建成了两栋标准化厂房,大力引进相关企业入驻,仅此一项,每年给村里带来20多万元的租金收入;另一条路是对原村集体土地、鱼塘进行了合同完善重新发包,将3000多亩土地打包流转。如今,中杨村集体土地流转达80%以上,村集体年收入从2000年的2万元,到现在的350万元,全村不仅实现整体脱贫,而且从一个全镇有名的穷“涝”村,一跃跨入先进村行列。

  谋发展的同时,李明还积极与本地景观设计、苗木生产等企业联系,解决了村里100多名劳动力就业问题。“为让我们过上好日子,李书记一直在想办法。”村民郑跃清说,有事找书记是村民们的口头语,她经李书记介绍,如今在苗木基地工作,一年能挣3万元。

  村集体有钱了,服务村民的实事,一件接着一件办了起来。2016年,中杨村投入300万元,在村中心位置建成了1400平方米党群服务中心,设置了便民超市、理发屋、居家养老中心等一站式服务项目。为了更好发挥服务村民作用,李明依托党群服务中心,为留守妇女开办了育婴技师培训班,为留守老人开设了“舌尖养老”服务,为留守儿童建立了“亲情小屋”,逐步摸索出了一套农村“三留守”人员关爱服务体系。

  如今的中杨村,道路整洁宽敞、鱼塘农田棋布。站在沿湖大堤旁,水鸟空中飞翔,渔船水中荡漾,美得像水墨画。村里人人有活儿干、家家小楼房,到处呈现出一派新气象。

  20多年的不懈奋斗,李明先后获得了省农村基层党建工作突出贡献奖,入选全省首批“百名示范”村书记。同事邢彩梅说,这么多年,李书记真心诚意地为群众办实事,满腔热情地带着大家奔小康,今天的中杨村农民富、村庄美,乡亲们的笑容越来越灿烂,这就是李书记最看重的“奖状”。

  本报记者严常坤

责编:吴旻玥
上一篇
下一篇
听新闻
放大镜
点我回到页面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