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标题-1.jpg
未标题-1.jpg
未标题-1.jpg

江苏省委宣传部 江苏省精神文明建设办公室 主办

投稿:jswmw@jschina.com.cn

江苏文明网 > 南京 > 正文
拥抱健康用餐方式,南京已有家庭在行动
2020-03-30 09:16:00  来源:南京日报  

分餐,分的是“病从口入”的风险,而不是剪不断的浓浓亲情。记者采访发现,南京市文明办等多部门发出“公筷行动”倡议后,一方面,部分家庭就餐还存在着“分餐显得生分”“不习惯公筷公勺”等观念;但另一方面,也有家庭正在改变就餐模式,积极拥抱“分餐制”。

疫情之问:亲朋相聚,你分餐吗?

疫情防控期间,随着媒体的广泛宣传和人们健康意识的不断提升,对分餐、使用公筷公勺等健康餐饮方式的要求不断提升。有媒体调查显示,超八成受访者认为分餐更卫生,合餐可能成为舌尖上的“隐患”,传统的互相夹菜、合餐等很容易造成消化道疾病交叉传染和传播。

意识上有了转变,但从“脑中”落到“手上”,还有不短的距离。昨天,在雨花台区一家商场,跟丈夫外出就餐的吴女士告诉记者,虽然意识到“合餐”并不健康,但她担心一旦提出分餐,会显得跟朋友有些“生分”。“毕竟是这么多年的餐饮习惯了,我很想改变,不知道该如何下手。”

调查中,市民针对“如何分餐”提出的问题大多类似:担心家人不习惯公筷公勺;情感上觉得有些“不近人情”、不好意思提出等。

古已有之,分餐不妨碍“一桌团圆”

许多人一听到分餐制,第一反应就是:“那是西方人的习惯吧?”其实,在唐宋之前,古人就实行分餐制了。从出土的汉墓壁画、画像石和画像砖中,均可见到席地而坐、一人一案的宴饮场景。

南京饮食文化学者马学仁告诉记者,唐代开始,由分餐制演变为合餐的“会食制”,其重要原因是高桌大椅的出现。“少数民族的椅凳传入中原,餐桌、腿椅腿变高了,围桌就餐形式开始普及。但民间亲友欢聚,有时还采用‘分餐’的办法。直到宋朝才开始逐渐普及合餐制。”

近日,南京再次向家庭、餐饮服务单位倡议使用公筷公勺与分餐制。安乐园菜馆总经理严正渝说:“上一次全社会、全行业如此重视分餐与公筷公勺,还是非典期间。我们菜馆要求服务员每盘菜都上一双筷子,每个带汤的菜上一个公勺。”当年,中国饭店协会制定了《餐饮业分餐制设施条件与服务规范》,作为全国300多万家餐饮经营企业的操作指南。

除了南京餐饮业推行分餐、公筷有一定的基础与经验,南京很多社区也很早就推行分餐、公筷,培养居民健康用餐的意识与理念。秦淮区五老村街道是我国爱国卫生运动的发源地,五老村爱国卫生纪念馆史料记载,早在20世纪50年代,五老村就提出“户户实现公筷、分食制”。

南京有家庭自觉采取“分餐制”

在严正渝看来,推广公筷,一定要过“人情关”。“使用公筷公勺并不会少了餐桌情谊,只不过多了一道工序而已,把使用公筷当成习惯,不仅是对对方的尊重,也是对自己负责。”

“分餐并不难,我把家里的餐盘换了,最难的问题就迎刃而解了。”家住鼓楼龙江附近的钱女士向记者分享了她的“操作方案”。2月时,她在一家位于广东潮州的陶瓷餐具店铺里购买了5个简约健康的分格餐盘。餐盘比一般家用菜碟略大,分出4格,有白色、蓝色等多种花色,“颜值”颇高。“一格放米饭,另外的格子放菜,人手一盘再加一碗汤,就是特别健康的一顿饭。吃的内容健康,分餐的方式也健康。”钱女士说。

该店铺客服告诉记者,疫情期间,这类分格餐盘销售火爆,近一个月销量有7000多个。

“一盘餐、一锅汤,大家筷子一伸进去,你来我往,虽然热闹,却容易传染细菌和病毒。”马学仁表示,中国饮食文化讲究热闹气氛的优点值得保留,但健康的用餐方式势在必行。

(记者 张源源 翟羽 王茸)

责编:刘慧
上一篇
下一篇
听新闻
放大镜
点我回到页面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