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标题-1.jpg
未标题-1.jpg
未标题-1.jpg

江苏省委宣传部 江苏省精神文明建设办公室 主办

投稿:jswmw@jschina.com.cn

江苏文明网 > 南京 > 正文
告别武汉“战场”,我们重装上阵
2020-04-15 09:13:00  来源:南京日报  

4月14日,一场特殊的欢迎仪式“致敬英雄——南京市支援湖北医疗队平安回家”在南京举行。记者 徐琦 冯芃摄

别时寒冬,归来暖春。白衣战士平安回来,如今正式归队。

昨天,共有424名援湖北医疗南京队员结束集中休养。至此,江苏援鄂医疗队“南京队”的医护人员全部归队。记者在采访中发现,目前已有部分白衣战士重返原来的工作岗位,回归正常的医护工作。

身为医务工作者,从武汉到南京,在不一样的病区里,与不一样的病魔较量,始终不变的,是那颗敬畏生命的医者仁心。

南京鼓楼医院呼吸科副主任医师庄谊——

我们治愈了他,他温暖了我

庄谊(右)在病房与患者交流。记者 徐琦摄

庄谊在武汉。本人供图

“因为武汉向东五百公里,高铁三小时就可到达的地方,是我父母妻儿所在的家乡,南京。唯有将病毒扼杀,才能保卫南京,才能保卫全中国……”江苏省援湖北第一批医疗队队员、南京鼓楼医院呼吸科副主任医师庄谊“请战书”上的这段话感人至深。

庄谊是两个孩子的父亲,女儿10岁,儿子刚满5岁。得知爸爸出征的消息,女儿塞过来一根温度计,“爸爸你要记得每天量体温。”除夕夜,朋友得知他自请赶赴武汉一线的消息,送来了家里存有的十几个口罩。来自家人和朋友的惦念温暖着庄谊的心。

回想这段战“疫”的经历,“难忘”“感动”也是庄谊口中最常提及的关键词。

有一位新冠确诊患者让庄谊印象深刻。这位患者50多岁,病情并不严重,但是他很焦虑,庄谊在治疗的同时会开导他,给他提供一些力所能及的帮助。“这位病人一直想给我送锦旗,由于武汉封城,不方便出行,我和他说不用送,都是我们应该做的。但出院前他让我留下地址,说一定会把锦旗寄给我。”让庄谊没想到的是,这位患者真的说到做到。上个星期,他突然收到一个来自武汉的包裹,打开一看,正是一面锦旗。庄谊收到过很多锦旗,但这是他珍贵的一面,“我们治愈了他,他温暖了我。”

在采访中,庄谊说自己心中充满了感激。在抗疫期间,很多同事和朋友都纷纷往一线寄送东西,包括口罩、帽子等医护用品,“真的非常感谢他们。疫情得到如此快的控制,应该说离不开所有人的努力。”

“现在能平安归来,又重新返回自己的工作岗位,也很忙,但感觉特别好。”庄谊表示,在武汉工作的那段时间,他也积累见识,锻炼了自己,临床上回来后也有思考在工作上要有什么改进的地方,同时现在心态感觉也比之前更加平稳,对待患者更加有耐心,“以前觉得做医生是一份工作,武汉一战后,觉得医生是肩上的一份责任。”

南京鼓楼医院感染管理科副主任护师钱静——

兑现承诺,整整齐齐带战友回家

钱静(右)在处置室与同事交流。 记者 徐琦摄

钱静在武汉。本人供图

“此时此刻,武汉需要我,国家需要我,秉承着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我愿意去前线,尽我所能帮助我的同胞们。举国共抗疫情,我们一定可以胜利!”临行前,江苏省援湖北第一批医疗队队员、南京鼓楼医院感染管理科副主任护师钱静在请战书中这样写道。

回想驰援武汉的经历,让钱静最感动、最高兴的是兑现了自己当初的承诺——保证医护人员“零感染”,将他们整整齐齐带回来。“作为感控人员,我的工作既要保护病人避免交叉感染,也要保护一线医生,避免他们被感染。钱静说,她是第一个进重症监护室的。在武汉住下时已是大年初二凌晨,当天参加培训,大年初三包括她在内的5名感控人员就去了江夏区人民医院和江夏区中医院。钱静和同样来自鼓楼医院的南京组组长庄谊去了病房,看了一系列的流程,包括防护用品后,钱静第一个进了重症监护室——医院最危险的地方,也是最需要感控的地方。

3月17日,当飞机降落到南京的一刹那,钱静倍感轻松。“离开了50多天,回到这里觉得格外亲切。”钱静说,在武汉的经历将是她一生宝贵的精神财富。虽然离开武汉已经快一个月了,但和其他援湖北医疗队队员一样,钱静仍牵挂着湖北和武汉的情况,她希望这座英雄而坚强的城市重新焕发活力。

4月13日,钱静正式回到了工作岗位,去她负责的几个重点科室看了一下,不少患者也认出了她,面对面表达了对最美逆行者的敬意。此时,钱静感觉很幸福。

南京鼓楼医院检验科党支部书记王军——

为拯救生命而忙,值得!

王军返回工作岗位。记者 徐琦摄

王军在武汉。本人供图

“2003年非典时期,我就在急诊检验科工作,我有流感病毒基因检测的经验,并且刚刚接受过新型冠状病毒基因检测和院感防护的培训,所以我是奔赴疫情一线最合适的人选……”江苏省援湖北第一批医疗队队员、南京鼓楼医院检验科党支部书记主管技师王军是医学检验战线上一名经验丰富的“老兵”。17年前,他曾在抗击非典的一线战斗。

王军告诉记者,在进驻江夏区第一人民医院后,江苏驰援湖北医疗队检验组与该院检验科对接,他们多次进入污染区,了解防护流程和基本情况。检验组虽不直接面对患者,但他们的工作为医生诊断、开具处方提供重要的依据。从正月初七开始,江苏驰援湖北医疗队检验组正式投入标本检验工作中。防护装备有限,检验组每4小时轮一班,工作时不吃不喝不能上洗手间。

从大年初一到3月17日回到南京,在武汉的50多天里,王军除了工作就是工作,很少有时间与家人、朋友联系。不过,他也会在有限的时间里抽出时间给亲朋报个平安,“有时间就会微信通话、拍点照片给他们。”但微信发的视频、照片从来不涉及工作,都是一些“好”的照片,比如吃得不错时发一张,遇到美景发一张。王军说,他不愿意让亲朋看见自己辛苦的一面,更不愿意让他们为自己担忧。

王军上岗后就马不停蹄地投入到工作中去,他说,回到自己原来的工作岗位上,感觉很亲切,为拯救生命而忙,值得!他还和同事们分享了一些抗疫中的收获和经验。

南京鼓楼医院重症医学科护师刘骊娟——

忘不了第一次进武汉病房的样子

刘骊娟在ICU护理病人。记者 徐琦摄

刘骊娟在武汉。本人供图

“在武汉缺少医护人员特殊时期,我毫不犹豫申请去前线,我还没有成家,没有子女的后顾之忧,我义无反顾,奔向前线,想用我的专业能力去帮助、护理病人!”作为90后医护人员,江苏省援湖北第一批医疗队队员、南京鼓楼医院重症医学科刘骊娟是三位一线工作者中最小的一位。

刘骊娟忘不了在武汉第一次走进病房时的样子。“当我看到患者的眼神和医务人员的笑容时,我就觉得来对了,为了他们,一定要支持下去。”刘骊娟说。

除了参与正常排班外,刘骊娟还会跟着感控组一起督查医院和医护人员们是否达到感控标准。遇到问题时,她会记在小本子上,关键地点会拍照留存。如果遇到需要现场改进的地方,刘骊娟会主动帮着分配物资。“这对我来说更是一次学习的过程,每一次感控工作要点我会默默记在心上,想想自己做得是否合乎规范。”刘骊娟说。随着大后方送来的物资越来越多,刘骊娟渐渐承担起接收、记录和整理物资的任务。

2月26日左右,刘骊娟所在的团队开始整建制接管了江夏区第27号病区,开始护理病人。“当天进病房的时候,就来了个30多岁的男性危重病人,血压、血氧都不是很好,但是病人不是很配合,无法拔针。同时,沟通上也有些困难,听不懂当地的方言话。不过,后来这位患者恢复得还不错。”刘骊娟说着就露出了欣慰的笑容。

走到工作岗位,同事们给了她大大的拥抱,病人们知道自己从武汉归来,都说她是个勇敢的小姑娘。“谢谢!”耳边常常听到这两个字,这让刘骊娟感到十分暖心,“更加坚定了我当初选择从医这条路的信心。”

南京市第一医院检验科副主任技师刘才冬——

瘦了15斤,回来的感觉真好

刘才冬在南京。 本人供图

刘才冬在武汉。 本人供图

刘才冬是江苏首批驰援武汉医疗队队员,也是南京市第一医院检验科副主任技师。1月25日从南京出发,到3月17日回到南京,一直在武汉江夏区第一人民医院检验科工作。刘才冬的工作就是要对患者的标本进行采集、检验。

记得有一天,做咽拭子检测的同事生病请假,想找人代班。由于咽拭子检测需要把沾有肺炎病毒患者分泌物的咽拭子暴露在空气中检测,风险极大,但刘才冬没有犹豫就报名了。戴着起雾的护目镜,有时候为了看清楚,会把检测试纸凑到眼睛下方,最近的时候,他离这些传染性标本也就十厘米左右的距离,等他把几十个标本做完时已经浑身湿透了,但一想到自己的工作能给临床一个准确的病情判断依据,承受的这一切风险都值得了。

在武汉工作期间,刘才冬的结石病犯了,他只能靠吃止痛片止疼,庆幸的是,一周后,他的结石终于排出。

4月1日,结束了14天的医学观察,刘才冬在时隔两个多月后终于和家人团聚了。4月6日一大早,他重新回到了自己的岗位,南京市第一医院检验科。“回来后的感觉真好。”刘才冬上班的第一天,就和往常一样,有条不紊地开展工作。而同事们见到他的第一反应就是,瘦了!

记者了解到,刘才冬出发前体重是87公斤,回来后的体重是79.5公斤,整整瘦了15斤。(通讯员 柳辉艳 徐高峰 马敏星 记者 晋涛 李花 程晓 余梦迪 蒋晓春)

责编:刘慧
下一篇
听新闻
放大镜
点我回到页面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