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眸“十三五”,秦淮硅巷建设引领老城创新,基层治理改革经验全省推广,文旅商融合剑指“国字号”大满贯……这一全省“最小城区”为何能迸发“最大能量”?
谋划“十四五”发展,目标不留“余地”:打造高能级的创新名城示范区、高效能的现代化治理先行区、最文化的美丽古都核心区、最南京的综合消费集聚区。秦淮为何如此自信?
探寻秦淮写就“老城新传”的独特路径,新华日报《南京观察》记者日前专访了秦淮区委书记、南部新城管委会主任、党组书记林涛。
“第一时间”跑出“秦淮速度”
《南京观察》:新冠肺炎疫情突如其来,对各地经济社会发展造成极大的影响。作为商贸业大区,可谓首当其冲、承压尤重。秦淮区是如何迎难而上、爬坡过坎的?
林涛:面对新冠肺炎疫情,秦淮区委坚持把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第一位。除夕夜,1000多名街道干部、社工和志愿者上门逐一核查重点人员,第一时间摸清人员底数、落实防控措施。大年初一召开区委常委会,全区各级干部职工、医护人员、公安干警全员到岗在岗。通过牢牢守住基层防控关口,至今没有出现一例本土病例。
转向常态化疫情防控后,我们统筹抓好“双战场”,第一时间推动生产生活回归常态。通过“银政企融资对接会”“夫子庙商户早餐会”等方式,为企业解难题办实事,落实降税政策5.7亿元、企业扶持资金3.1亿元,减免房租0.6亿元,两周时间内实现大型商贸企业、市级总部、规上工业企业、高新技术企业全部复工复业。
秦淮区以服务业为主,“社零”在全市占比最大,应该说受疫情影响也最大。经过全区上下努力拼搏、负重奋进,2020年,全年预计实现地区生产总值超1200亿元,增长5%,增速位居主城前列。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6.86万元,增长5%以上。全年新增市场主体2.6万户。大学生就业总数位列全市第一。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实现正增长。在这场大战大考中,交出了一份合格的秦淮答卷。
让更多居民原地住上“新房”
《南京观察》:2020年是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收官之年。就秦淮区而言,在打赢“三大攻坚战”中我们曾面临哪些难点,是如何啃下这些硬骨头的?
林涛:作为全省区域面积最小的主城区,我们面临着人口密度大、老旧小区多的区情特质,棚改面积约占全市主城的三成。这些年,把旧改作为最大的“民生工程”来抓,积极探索以人民为中心的城市有机更新新路子。“十三五”以来,累计完成362.59万平方米棚改任务、227个老旧小区的整治,建成66.18万平方米保障房,惠及10.1万户居民群众。
我们始终将群众安全摆在首位,把危房消险工作作为重中之重,因地制宜探索有机更新新模式。比如,对八宝前街72号危房,我们按照“三原”(原址、原面积、原高度)原则进行“翻建”,彻底消除安全隐患。对小西湖这样的历史风貌区,我们采取“小尺度、渐进式”的改造模式,成为全国关注的有机更新示范样板。对石榴新村等一些不具备征收条件的危旧房片区,我们正在推进原地重建回迁安置的模式,让越来越多的居民在原地住上了“新房”。
另外一个难点是水环境治理。我们连续五年久久为功,自2016年起,就把治水作为“1号工程”,区委常委会正月初六集体调研水环境。2020年实现全域稳定IV类水。秦淮水环境治理成效,连续三年位居全市第一位。作为全省代表,秦淮的“水系流域花园”建设获得了全国人大执法检查组和国家“两部”督察的充分肯定。特别值得一提的是,2020年汛情期间,秦淮没有出现一处积淹水点,获得了群众的广泛认可。
创新就是老城的生命
《南京观察》:我们注意到,面对老城产业“空心化”、科教资源外流等共性问题,“秦淮硅巷”的实践在全市开创先河,引来全国各地学习考察,秦淮是如何做好老城创新这篇文章的?
林涛:对于秦淮这一老城区而言,创新就是我们的生命。我们抓经济要有税收要带来就业,传统靠的是商务商贸文旅等“优势项目”,未来最大的倚靠就是科技创新。让一批人才团队在秦淮创业,成长壮大为高科技领域的龙头企业,带动全域的发展,赋能商业商务和文化产业。这是我们抓的重点,也是下一步突破的方向。
秦淮正举全区之力建设创新名城示范区,重点抓了两个方面:一是充分发挥白下高新区的创新主阵地作用。作为面积最小的省级高新区,白下高新区连续五年在省级高新区综合评价中名列前茅。园区在全市率先完成去行政化综合改革,所有公务员身份存档、打破级别、全员聘用,实现市场化计酬、KPI考核。
二是高标准打造“秦淮硅巷”,探索主城创新新路径。遵循“创新不仅在园区、更在城市社区”的理念,核心是把主城里大院大所的人才和科技资源的优势用好。我们携手南航大、55所、金城集团等驻区大院大所大企,通过整合利用高校院所在主城区的存量建筑、闲置载体,开展产业化的创新创业活动,打造了6.6平方公里校地融合、产城一体的创新集聚区。2020年硅巷区域的产值预计达300亿元。2020年9月,我们还与南航大合作打造了“创新湾区”,这是秦淮硅巷的升级版。
不能按部就班,一定要抓改革
《南京观察》:高质量发展离不开高效能治理。秦淮区此前推行的 “两赋两强”集成改革经验获全省推广,如今又推出了赋能社区的“双做双增”改革,这些改革给秦淮基层治理带来了哪些变化?
林涛:做好城市治理这篇文章,我们有两点体会,一是要始终抓改革,不能按部就班,一定要想改革、谋改革、会改革。二是要对标找差,要敢于善于向北京、上海、杭州和深圳等先进城市对标学习。我再忙每年都会去这些城市学习考察先进经验,很有收获。对标之后,要结合秦淮特点进行改革创新,比学赶超。
过去老讲“看得见的管不着,管得着的看不见”。执法权在部门,街道看得见管不了,跟部门讲了老是“扯皮”。聚集这一基层治理的痛点问题。2019年起,我们聚焦“赋权、赋能、强基层、强队伍”,推行“街道吹哨、部门报到”,在全省率先赋予街道执法主体地位,集中下沉284项分散的行政执法事项,着力解决基层“看得见管不了”的问题,这一“两赋两强”街道集成改革模式被全省推广,在2020年的疫情大考中发挥了巨大作用,经受住了考验。
2020年,我们继续推行“双做双增”社区集成改革。坚持区委常委、街道班子、区街干部常态化下沉。严格落实社区工作“准入”制度,让社区工作者腾出更多精力服务居民群众。深化街道“大工委”、社区“大党委”运行机制,以社区党委为统领,推动辖区内有影响力的党政机关、国有企事业单位、“两新”组织共驻共建,定期“议大事”、“解难事”、“办小事”,切实解决居民群众“急难愁盼”问题。
从“两赋两强”到“双做双增”,一系列改革最根本的出发点,就是要把区街的干部力量资源全部下沉一线、下沉社区、下沉网格,在网格里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区里通过网格化联动指挥中心,加强面上指挥调度,实现了 “街道吹哨、部门报到” “社区吹哨、部门报到”。城市社会治理怎么做?在我们看来,要综合治理,光靠哪个部门不行。必须要向基层倾斜力量和资源,同时要依法治理。
下一步,我们将继续探索党建引领城市基层治理的有效路径,努力探索特大城市中心城区的全域集成改革之路。
新城“价值重估”,做超级总部基地
《南京观察》:作为秦淮区乃至南京市的重要增长极,南部新城的开发建设备受瞩目,正成为投资兴业、宜居宜业的热土。新秦淮如何实现老城复兴、新城崛起的比翼齐飞?
林涛:南部新城的开发建设,是秦淮区发展最大的机遇。大校场机场启动搬迁后,我们就定下了“三年拉开框架、五年初见形象、十年基本建成、十五年全面繁荣”的目标。目前,新城已经进入到大开发、大建设、大招商阶段。
“十四五”期间,南部新城需要“正名”和“价值重估”。我们的“南部新城”就在主城里,这10平方公里是主城最后一块可供大规模开发的宝地。我们将这里定位打造成长三角中央活力区、都市圈超级总部集聚区、现代化主城新中心。
按照产城融合的思路,我们在机场跑道两侧规划了400万平方米的商办用地。这里是城市最有潜力的地方,我们要学习借鉴深圳湾的做法,在这里引进国内外500强企业,打造超级总部基地。下一步,商办可能不是给开发商做,而是交给总部企业,让黄金资源产生黄金效益。
最好的CBD,会在历史街巷里
《南京观察》:盘点秦淮“家底”,“风雅秦淮”这个大IP是无形的“核心资产”。从秦淮区入选首批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到夫子庙名列首批国家级步行街榜首、荣膺全国旅游标准化示范区,这一资产不断增值。下一步,我们将如何进一步推进文旅商融合,让流量变成经济增量?
林涛:文化是秦淮最宝贵的资源。作为全省面积最小的城区,比体量,我们没有优势。但是,秦淮是省会城市的主城区,又是文化资源最集中的老城区。所以,我们走出了一条文化引领、文旅商融合的发展道路,不仅做强了服务业,也拉动了整体经济发展,带动城市高品质发展,带给本地居民更好的生活体验。
目前,我们正以争创国家文旅融合发展示范区为牵引,实现国家级夜间文旅消费集聚区、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等“国字号”大满贯,力争成为全国唯一囊括“文旅商”六个最高奖项的城区,以创促建,书写“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的新篇章。
一方面,要在文旅项目上“再突破”,聚焦新街口、老城南、太平南路、秦淮硅巷和南部新城五大片区,将文化元素、旅游体验、商业模式有机嵌入项目建设布局,实现“故事线”“旅游线”“文化线”“消费线”四线贯通。
另一方面,要在业态发展上“再提升”,高水平推进太平南路演艺街区、“秦淮河畔”小剧场群建设,推进国创园工业设计、1865园区文创旅游、江苏网络文学谷、核心景区文创文博等一批“文化+”产业集聚集群。
有专家认为:“今后最好的CBD不在大楼里,而是在老的历史街巷里。”这个观点和我们的发展思路不谋而合。老城出路在哪里?“十四五”靠什么取得突破?就是要靠老城的文旅商+科技+金融的融合发展。我们要打造一个最有创新浓度、活力氛围,最具文化特质,最有商业价值,又有良好配套体验的主城典范区,为秦淮未来的发展探索全新路径。
一张蓝图绘到底,争当“四个标杆”
《南京观察》:今年是“十四五”起步之年,迈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征程,如何书写“强富美高”新秦淮新篇章,展现更多走在前列的秦淮作为?
林涛: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擘画了“十四五”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宏伟蓝图,吹响了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号角。谋划秦淮“十四五”的发展,我们要坚持既有发展定位和发展目标不动摇,一张蓝图绘到底,一锤接着一锤敲、一任接着一任干,更高品质保护更新老城、更高质量开发建设新城、更深层次推动老城与新城融合共生,进一步打响“特而精、最南京”的城市品牌。
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强富美高”谆谆嘱托与“争当表率、争做示范、走在前列”新要求。基于秦淮的资源禀赋和发展实际,我们要在四个方面努力走在全省乃至全国前列:一是在全域创新上做标杆,努力成为特大城市中心城区创新生态建设的典范。二是在生态宜居上做标杆,努力把秦淮建设成为水与人、水与城、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城市典范。三是在文化赋能上做标杆,努力使秦淮成为文化印记鲜明、文化产业发达、文明程度较高的文化发展先行区。四是在共治共享上做标杆,积极培育基层治理新生力量,着力构建党建引领、服务高效、共建共享的基层治理新格局。
本报记者 仇惠栋 颜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