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5日,兰州大学学生陈俞稼芊和同学们在昆山结束了暑期线上支教的最后一课。他们和近40名贵州铜仁学生的相伴之旅暂时告一段落。
这是一场连接东西部的“十年之约”。陈俞稼芊的父亲陈国华是一名创业者,2013年,希望对社会有所回报的他尝试带着女儿参与捐资助学活动。一次偶然的机会,陈国华从昆山市慈善总会了解到,贵州省铜仁市有很多留守儿童因家庭贫困,得不到稳定的教育,便在女儿所在的昆山中学发起联合助学的倡议,前后吸引了51个家庭加入进来,带动54名孩子一起定向资助铜仁62名贫困学生。大家一起作出约定,资助持续10年,避免突然退出对受助孩子造成二次伤害。
虽然每个月资助款按时打过去,但学生们心里都有份惦念:受助学生的学习和生活情况怎样?资助有没有发挥作用?还需要那些帮助?在昆山和铜仁两地慈善、教育部门的协调下,一些代表前往实地走访,在与孩子们交流过程中发现,很多受助孩子虽然学习很刻苦,但在知识面上还比较狭窄、性格比较怯懦。2018年暑假,大家商议决定,通过费用均摊的方式,到当地学校开展支教活动,并与孩子们同吃同住,希望通过朝夕相处和零距离接触,带去一些正能量的影响。
受助孩子较集中的铜仁市四中是一所半寄宿制初中学校,900多名学生中98%的学生是外出务工和移民搬迁人员子女。学校通过自愿报名的形式,组织一批品学兼优的孩子与昆山学生开展联谊活动,为孩子们搭建结识朋友、开拓视野、展示自我的平台。
“学生们的热情和细致令人感动,其一言一行给我们的孩子留下了深刻印象。许多孩子在学习上变得更有目标性,整个人也变得更加大方和乐观。”铜仁市四中副校长张玉华告诉记者,一些孩子已顺利进入高级中学,不少还考上省级示范性高中。
去年开始,由于受疫情影响,原本的线下支教活动转移到线上。大家围绕各自擅长的知识领域和兴趣爱好,排出“对联欣赏”“看奥运学英语”“大气科学”等课程,继续扩大孩子们的知识面,提升其自信心。
“这个暑假,原来的那些昆山高中生已成为南京大学等国家重点大学的学生,受助学生中也有的已考入大学,或者顺利走出大山,参加工作。”昆山市慈善总会秘书长钱瑛表示,但这场“十年之约”还在继续,更多的动人故事还在书写。(驻昆山记者占长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