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的古汴河水面波光粼粼,市民在岸边步道上悠闲漫步,孩子们在不远处的公园里追逐嬉戏——这幅水清岸绿、人水和谐的画卷,正是泗洪县以河长制推动河湖治理的生动写照。近年来,泗洪县紧扣“河长制提质增效,幸福河湖全域发力”的目标,围绕水资源、水环境、水生态管护,以机制为基、以治理为要,让一条条河湖“换新颜”。
健全长效管护机制
擦亮水韵生态招牌
河湖治理的关键在长效,为此,泗洪县从制度层面筑牢根基,出台《泗洪县河道管理实施细则》《农村河道管护实施细则》等文件,为全县河湖装上“制度防护网”;创新推广“道路、绿化、垃圾、河道、农水工程”五位一体管护模式,每年将600万元河道管护经费纳入财政预算,让每一条河道都有专人管、专人护。
泗洪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河长制工作,由主要领导作为县级总河长高位推动、一线履职,将责任压实到“神经末梢”。数据显示,近年来,各级河长累计巡河12000次,推进会办解决问题700件,统筹建设水利工程、水景观等设施30项,大幅提升水环境质量,进一步增强了沿线群众的获得感。
推进系统综合治理
提升河湖环境品质
在此基础上,泗洪县持续深化系统治理,开展“亮剑护河”联合行动,以“零容忍”的态度向侵占河湖岸线的行为说“不”。
同时,泗洪县还常态化、规范化开展河湖管理工作,高质量建成柳山河、复礼河等9条农村生态示范河道,使生态河道覆盖率达54.19%,位居全市前列;农村河道长效管护成效更是连续三年跻身全省第一等次,让“清水绿岸”从愿景变为常态。
强化协同联动合作
实现跨界共治共赢
河湖治理没有边界,协同联动才能破解难题。泗洪县主动打破行政壁垒,推动跨界河湖共治共享。针对新老濉河、潼河、新汴河等,与安徽省的相关市县建立跨界河长制机制,常态化开展联合巡河、联合执法;面对徐洪河、西民便河、洪泽湖等河湖,与周边相关县区签订了合作协议,定期开展巡河护河行动;县域内跨乡镇的县级河道也全面建立联合河长制,形成“上下游联动、左右岸协同”的治理格局。这种“一盘棋”的思维,让曾经的“治理盲区”变成了“协同样板”,持续改善了跨界河道的水质。
创新治理实践路径
探索幸福河湖模式
在夯实治理基础的同时,泗洪县更以创新举措为河湖治理注入新动能。泗洪县河长办编制的《幸福河湖建设与管理规范》,成为宿迁市首个幸福河湖建设地方标准,为治理工作提供了科学指引;泗洪县两家企业通过中国水权交易所完成蒸汽冷凝水水权交易,探索出水资源高效利用新途径;老汴河河长制主题公园、世纪公园等一批亲水设施相继建成,亲水步道、健身器材等便民设施一应俱全,让群众在休憩游玩中享受“河畅、水清、岸绿、景美”的生态红利。
为推动河长制工作再上新台阶,泗洪县在临淮镇试点推行“幸福河湖积分超市”,积分兑换商品的方式,让群众从“旁观者”变为“参与者”。此外,泗洪县同步推进的村级河长制工作站,实现“小问题半小时内解决”,让管护效能直达基层。从机制创新到民生福祉,泗洪县正持续绘就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新画卷。
本报记者 马爽
■ 通 讯 员 马璇 王建儒 王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