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院一角,丝瓜架下唐阿毛在专心阅读《姑苏晚报》。
入秋的临湖镇湖桥老街,天仍有些热。一间老宅里却是另一番天地:花草摆满了小院,几只艳丽的鹦鹉不时啾啾小叫,爬满绿茵的长架撑起了一片阴凉……
吃过早饭后,唐阿毛打理好院子,便搬了藤椅在门前坐下,饶有滋味地读起了新一天的《姑苏晚报》,一派怡然自得。自2002年订阅算起,每天读报的习惯已经陪伴了他近20年时光。
剪报、藏报,已成了多年来保持的习惯。
“每当读到精彩的报道,晚上还会再翻出来重温。”对于唐阿毛这样的老读者来说,晚报不仅是第四餐,还是第五、第六餐。“每天读《姑苏晚报》,让我觉得踏实”。
对于读者来说,《姑苏晚报》是每天必不可少的“第四餐”。
今年86岁的唐阿毛是土生土长的湖桥人。14岁他高小毕业,在那个年代属于村里为数不多的“文化人”。解放后,他白天教课,晚上义务帮助农民扫盲,后来开裁缝店、经营杂货铺,是村里“闲不住”的热心人。
老唐喜欢看旅游版,墙上挂满了跟老伴去各地旅游拍的留影。
跟许多喜欢集报、剪报的读者一样,老唐会把自己感兴趣的报刊内容留下,分门别类挂在客厅里,十几沓厚厚的报纸排满了整面墙,内容有健康养生、园艺绿化、户外旅游、临湖故事、志愿服务等。他觉得《姑苏晚报》就像一本生活的百科全书。
与普通读者不同的是,唐阿毛还会从报纸中寻找线索,发展出自己的兴趣爱好,甚至成为新闻报道的主角。比如,2013年参加“最美夫妻相·晚报送祝福”活动,他跟老伴的金婚照登在了报纸上;2017年参加晚报主办的“晒出最美家庭阳台”活动,入围并获奖。
老两口相濡以沫,已携手相伴走过66年。
最值得称道的,是他2015年看到晚报报道了“描桥老人”黄锦生的爱心举动后,深受感动从而接棒公益事业,5年间已为临湖、东山、横泾、木渎、越溪等地近350多座桥梁 “描红”,足迹遍布大半个吴中区。也因此平凡之举,唐阿毛荣登2017年“苏州好人榜”。
因为描桥,老唐走遍了吴中大地(资料照片)。
因“描桥事业”被报导,唐阿毛从一名读者变成新闻主角。
对于荣誉,唐阿毛看得很淡。他说,《姑苏晚报》贴近民生,一直在致力于挖掘身边的好人好事、弘扬正能量,体现了苏州的温度和担当。读报纸和做公益,让他的晚年生活更加充实、踏实,也会一直坚持下去。(本报记者 倪黎祥 摄影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