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伦华57岁再出发,创新基础教育实践,培养面向未来的人才——
2015年,已有近40年教龄的曹伦华做出了一个让身边人无比惊讶的决定:辞职。为了心中的教育理想,他不惜抛下过去的成绩,一切从零开始。6年后,担任苏州科技城外国语学校、苏州科技城外国语高级中学总校长的他,带领团队潜心耕耘,践行着当初的梦想,以将优质教育资源带给更多人。
重复自己
意味着止步不前
曹伦华曾是安徽省最年轻的英语特级教师之一。2001年,不惑之年的他怀揣教育梦想来到苏州,受聘担任苏州外国语学校校长。经过十多年的奋斗,他做了不少开放、创新的尝试,也让苏外在名校如林的苏州教育界占据一席之地。
“重复自己,意味着止步不前。”2015年,57岁的他辞去苏外校长职务,带领团队开创“伦华教育集团”,向着新的教育理想迈进。“我希望在新的平台上,让更多的孩子和家庭享受到多元化、精致化、生态化的教育。”曹伦华说,在人生的下半场,他选择颠覆自己,重整行囊再次出发。
“创业之初经常失眠,躺在床上,脑子里不停地思考学校的未来方向。”曹伦华说,最初的那段时间,“如履薄冰”是他最大的感触,“教育是关乎孩子未来的工程,容不得半点马虎。想到这个,所有的孤独、痛苦、迷茫都变成了强大的动力。”书房的台灯总能从夜晚亮到白天,桌上铺满了他整理的教育方案和前沿的教育发展理论书籍,浓茶则泡了一杯又一杯。2016年,苏州科技城外国语学校开始招生,第一届共招收380名新生。6年间,教师队伍逐渐稳定,立体化的管理模式运转起来,集合幼儿园至高中的一体化教育体系搭建完成,学生总人数超过3000人。
培养面向未来的人才
是他的教育方向
苏科外开设了木工、苏绣、陶艺等100多项具有特色的兴趣课程,校园里学生的作品陈列随处可见。“培养具有创新力、合作力、沟通力、博爱、自信、奉献等6种素质的面向未来的人才,是我的教育方向。”曹伦华说,为了这个目标,他数不清飞了多少国家。在对东西方教育的深入考察中,在国家标准课程的核心基础上,苏科外创新校本特色课程,建构了多元化、个性化、融合化的课程体系。
利用科技城的地理条件,他积极与知识产权中心、医工所、地理所等大院大所合作,建立实践基地,形成特色化的体验项目,满足学生对社会的个性化的体验和探索追求。
“教师不只是技能传授的师长,还应该是陪孩子一起成长进步的伙伴。”为了鼓励学生提升自主管理能力,在实践中提升思想高度和深度,他在学校中设立了共研项目,师生可以平等参与到课题制研究中。学生策划主题,学校提供资金支持,指导教师带队开展研究,按照高等院校研究生论文结题的规范,最大程度激发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获得感。
在图书馆的家校共育空间,苏科外每周都会开展“小萤火虫亲子阅读俱乐部”活动,由家长轮流开设系列阅读讲座,和孩子们一起阅读绘本故事,至今已有数百名家长参与其中。
“为了点燃孩子们的纯真梦想,我依旧在路上。”他说。
只要还走得动
每年都要回一趟北川
“只要我还走得动,每年都要回一趟北川。”每年11月,曹伦华都会带领学校师生及家长代表,赴四川省绵阳市北川羌族自治县,看望大山里的孩子,给他们带去必需物资和教育援助。今年是他援助北川的第12年。“山里的留守孩子因此知道山外的广大天地,拥有更加开阔的视野。苏州的孩子也能够走进大山深处,了解世界的多元化。我相信这些经验都会成为他们一生的财富。”他深知,对北川学校的关心不是一时、一事、一人之力,需要更长久、持续的关注,因此他还搭建了两地教育者交流的平台,无论是浸润式的体验考察,还是通过线上方式开展长期的远程教研,曹伦华的目的只有一个:将先进的办学理念和优质教育资源输送给北川的教育者,增强其“自主造血”的能力。他因此获得了“北川荣誉市民”和“北川教育发展顾问”的称号。
在曹伦华看来,“爱的教育”是学习阶段重要的一部分,让孩子们与社会中不同的人有所接触,能够加深他们对“爱”的理解。他在学校内设立了“慈善月”,不定期组织义卖捐款、走访自闭症儿童、探访慰问敬老院孤寡老人等活动,教育学生牢记社会责任。 “教育应该着眼的,绝不只是个体的发展进步。”曹伦华说,国际化的视角,固然能够帮助孩子们有底气、有能力站上更大的舞台,但是,“看世界,是为了让世界看到我们。我希望学生们始终把爱国、爱人民作为信仰,并熔铸到血液里,成为真正面向未来、对国家有用的人才。”(本报见习记者 陆飞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