姑苏区金阊街道聚焦文艺精品创作,精准把握群众文化需求,坚持以高质量的文化供给,增强居民的获得感、幸福感——
近日,从第四届苏州市群众文化“繁星奖”颁奖现场传来喜讯,由姑苏区文化馆和金阊街道共同创作的评弹剧《人桥》喜获表演艺术类作品金奖。该作品以解放苏州战役中的真实故事为背景,通过艺术加工创作,演绎一段大运河沿岸百姓用身体搭建“人桥”,帮助解放军战士渡河的感人场景,生动展现了军民之间的鱼水情深。
“今年以来,金阊街道围绕姑苏区‘一中心、两高地、一典范’的发展总定位,以为民服务为核心,以大运河文化品牌建设为着力点,聚焦文艺精品创作,在构建现代化的文化服务体系、推动文化惠民项目实施的过程中,精准把握群众的文化需求,坚持以高质量的文化供给,增强居民的文化获得感、幸福感,不断提升‘金阊文化’的品牌影响力。”金阊街道党工委书记杨跃说。
101支文艺团队组建成立
文化浸润生活,丰富群众精神内涵
“青青雨雾,袅袅丝竹,淡烟流水桃花坞……”在今年金阊街道举办的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主题活动中,歌曲《桃花坞》首次面向公众演出。“丝竹”“画屏”“煎茶”等富有江南意象的词语,为现场观众勾勒出一幅充满诗情画意的桃花坞风物图。“这首展现金阊人文风貌的《桃花坞》,以辖区历史文化名人唐寅的生平故事为背景,并与江南特色的曲风相融合,以此传递桃花坞的风雅韵味。”金阊街道文化站副站长蒋晨欢说。
“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优秀文艺作品如春风化雨,丰富并提升着群众的精神内涵。”蒋晨欢介绍,近年来,金阊街道依托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推出《我们的年画》《鼓舞轻舟》《盛开的茉莉》等原创文艺精品十余部,用文艺作品展现江南文化内涵。在持续推出文艺精品力作的同时,该街道还着力打造“百团千秀”文化惠民工程,重点扶持和培育辖区百支优秀的基层文化艺术团队,为辖区群文团队搭建展示、交流的平台,繁荣群众文化生活,“秀”出新时代群众文化新面貌。目前,金阊街道已成立101支文艺团队,真正形成了“百支文艺团队”的强大规模。
城市居民的美好生活还离不开公共文化服务的持续供给。今年,非遗进社区、“运河绵延书润金阊”阅读节系列主题活动、江南盛地文脉传承“印记”民间工艺展……越来越多的文化活动,出现在金阊街道辖区居民的休闲生活中。同时,金阊街道还通过整合多方资源,延伸服务触角,先后引入大运河文化带研究院、刘喜尧工作室等文化阵地,充分满足居民多样化、多层次的公共文化服务。日前,中街路社区“读者小站·江南书房”还入选了苏州市“最江南·公共文化特色空间”打造对象。该公共文化特色空间通过创新社区文化服务新模式,将“艺术即生活”的生活方式带到城市居民身边,引领社区文化生活新风尚,使公共文化服务的“最后一公里”变成居民心中“最美一公里”。“家门口就有‘高颜值’的阅读空间,还能参加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古城生活越来越有魅力。”金阊街道中街路社区居民张晓蕊说。
8家“金·匠”企业亮相“轧神仙”
文化赋能产业,激发企业创新发展
大运河文化孕育了无数姑苏能工巧匠,他们传承传统技艺,推动非遗文化与自身品牌共生共长。在2021年“大运河姑苏民俗文化旅游节·轧神仙”活动的开幕式上,苏州绣娘丝绸有限公司、苏州炉缘雅舍艺术品有限公司、丝执文化发展有限公司、苏州刺绣研究所、苏州黄天源食品有限公司、苏州民族乐器一厂、老万年文化发展有限公司、苏州雷允上国药连锁店有限公司等姑苏区金阊街道八家文化企业,以石路商圈“‘金·匠’企业”的身份精彩亮相。“被金阊街道授予‘金·匠’企业,深感责任在肩。”苏州雷允上国药连锁店有限公司总经理叶亮亮表示,将传承精华,守正创新,擦亮金字招牌,使吴门医派中医药文化发扬光大。
文化是姑苏古城发展的根基所在、魅力所在、优势所在。近年来,姑苏区加快建设文化强区步伐,积极推动区域文化高质量发展,做实做亮历史文化名城之“核”。在姑苏区金阊街道,活跃着一批非遗文化企业。这些企业从非遗技艺、产品制作到品牌打造,始终坚守初心、秉承匠心,通过着手设计包装、传播运营,来树立品牌、打开市场,使传统手工艺的传承,以更丰富的形态呈现,传统手艺与新思路的碰撞随处可见。一批“苏州制造”的非遗文化创新产品,让人们看到了吴地文化的魅力所在。
文化创新是激发创新创造活力的源头活水,是推动产业、经济发展的内生动力。非遗文化是苏州文化的金字招牌,是姑苏宝贵的文化资源。今年以来,“金·匠”企业以及辖区众多的非遗文化企业在苏绣、织绣、传统糕团、吴门中医药、黄金古法技艺、宣德炉制作、民族乐器生产、传统戏服制作等行业内将匠心精神灌注于“非遗”技艺、产品制作、品牌打造各个环节,将“非遗”传承融入企业创新发展,已逐渐成为行业发展的佼佼者。众多企业的匠心坚守和传承创新,对辖区经济的繁荣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加快辖区文化产业的发展,促进文旅融合,提升古城品质,彰显出石路商圈“苏州制造”的影响力。
近年来,金阊街道还不断加大对文创企业的引入,目前已引进丝执空间、羿泊云苏、九色鹿、蝶衣语文化等多家文化企业。街道还积极打造标杆性文化创意园,包括桃花坞历史文化片区、“蓝·麒麟”文化创意产业园、阊门饭店文化创意园、婚庆文化创意园、库咖青创社、苏州华贸文创中心等,作为引进、培育文创企业的有力载体,推动辖区文化产业高质量聚集发展。桃花坞历史文化片区是近年来苏州市最大的古城保护项目,街区抓住唐寅和桃花坞两大特色,构建满足多层次消费的商业模式。其中,唐寅故居文化区主要由唐寅故居遗址、唐寅祠、“非遗”文化展示馆、文化产业综合街区等几部分构成,包括苏作工艺、非物质文化展示等功能,现已基本建成。
370条背街小巷提升“气质”
文化融入街巷,展现江南风物流转
“外婆家门口的小巷比以前漂亮多了,而且还有很多古诗。我和同学们穿着汉服走在巷子里,仿佛从古代穿越而来,很有诗意。”近日,来自东中市实验小学的张子豪和他的同学们在新打造的王洗马巷身着汉服品味诗意街巷。巷内古宅围墙用古诗词缀景,从唐寅的“金阊门外枫桥路,万家月色迷烟雾”,到杜荀鹤的“君到姑苏见,人家尽枕河”,充分将江南文化诗情画意融入街巷文化小景中,大大提升了巷子的整体美感。
街巷古宅,最是江南文化的代表。今年以来,金阊街道着力对辖区370条背街小巷开展“净化”“美化”行动,在扮靓街巷“颜值”的同时,厚植文化内涵,深挖街巷历史底蕴,提升街巷“气质”。同时,街道挖掘散落在古城街巷的名人事迹典故和古建古宅故事,推出《唐伯虎的传说》《前世今“声”南浩有声》《古城中街逸趣悠然》音频专辑,以有声的形式讲述苏州名人、街巷古宅故事,用新潮的方式传播江南文化内涵。
吴地文化的魅力不仅蕴藏在街巷古宅中,更体现在岁时节序的风物流转中。今年,金阊街道联合苏州日报社开展了“风雅金阊节气江南”活动:在小满节气,邀请市民走进老字号“雷允上”,亲手制作驱虫消暑的香囊;夏至节气,组织孩子跟随老苏州制作地道的苏式绿豆汤和绿豆糕;白露节气,带居民深入老牌菜市场,寻找最具苏州人“不时不食”饮食文化的“水八仙”。此外,金阊街道还开展了“运河绵延·锦绣金阊”大运河文化系列活动,通过举办“运河人家”老物件征集活动、“运河人家”老物件展、运河四季音乐会,打造“风雅金阊·诗音街巷”项目等活动,将大运河文化带金阊段打造成展示运河文化的靓丽名片。街道创新推出的“风雅金阊寻味江南”街巷Vlog大赛,以流行时尚的形式,吸引更多青年人关注古城、走进古城,感受苏式生活,不断深化姑苏文旅融合、推进古城全域化旅游。“接下来,金阊街道将继续立足地域优势,为绘就新时代‘姑苏繁华图’贡献金阊文化力量。”金阊街道党工委副书记王静说。(苏报记者胡毓菁苏报通讯员刘蓉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