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封手写书信,字迹工整,从浙江东阳寄到江苏苏州,只为向三位“苏州好人”再道一声感谢。手写书信的张安通,是位85岁的老先生,前不久他独自游黄山,在排队登顶过程中,渐感体力不支,进退两难。这时,三位年轻人接过他的背包轮流帮他背着,直至登顶,又结伴下山,一直将他送到了缆车上车点。因三位年轻人不肯留下姓名,张老伯还不知道他们的名字,只知道他们来自苏州。
老夫聊发少年狂,上山方知大意了
张老伯爱爬山,但始终没有去过黄山,一直心心念念着。“年轻时到安徽打过工,但没时间去爬,心里老想着什么时候去玩一玩。”心动不如行动,张老伯干脆来了场“说走就走的旅行”。他背起背包,不顾儿子劝阻,就坐车出门了。10月15日一早,他背着包,乘坐缆车上了黄山。
“缆车到站后,又走了好长一段路,才到莲花峰下。”张老伯走一段歇一下,等走到莲花峰下时,已是中午11时许,再往前一看,发现前后还有很多游客,大家在山路上排着队,等着上山。就在排队等待的时候,张老伯更加感到自己大意了。“出门带了毛衣、绒裤、水果、干粮、水杯、矿泉水和雨伞等,加起来要30多斤,上山时没想到找地方寄存一下。”张老伯只能硬撑着,拄着拐杖,跟着长队一点一点往前挪。实际上,他已经有点支撑不住了。
三位好人仗义相助,轮流充当“背包侠”
张老伯本就左腿半月板缺失,登黄山前一天坐了很长时间的车,第二天在登莲花峰前,走了很长的山路,加上背着沉重的背包,又长时间排队,他已经感到身体受不了了。“排了差不多4个小时的队,还不知道要等多久。”进退两难之时,他听到身后有人和他打招呼,“是三位年轻人,两位姑娘一位小伙,一位姑娘托了下我的包,说‘好沉,老爷爷’,又说‘我们帮你背一下吧’。”张老伯感到不好意思,但对方已经接过了他的背包,说着“不要紧的,我们年轻”,就轮流帮他背着,并陪着他一起登上了黄山的最高峰莲花峰。
登顶后,三位年轻人想去看一眼黄山的“天海”,他们就此分别。没想到,在下山的时候,张老伯又遇到了他们。“他们说时间来不及了,以后有机会再去看。”于是,张老伯又有人陪伴了,而他的背包,又被他们接了过去,轮流背在身上。这时,张老伯突然发现,自己上山时一直带着的拐杖,被落在了山上。“都说上山容易下山难,他们看我拐杖丢了,就把自己的拐杖给了我,说他们年轻,可以不用拐杖。”直到一路走到缆车售票点,张老伯要去窗口买票,才与那三位年轻人道别。
“他们提前买好了缆车票,要赶着回去,就叮嘱我一个人慢慢走。”临分别时,张老伯想知道他们的名字,但他们始终不肯留名。最终,在张老伯坚持下,才要到了一个联系电话,并得知他们来自苏州。
举手之劳“不值一提”,可爱老爷爷“很用心”
登完黄山,张老伯还想去九华山。而得知他外出旅游了,他儿子急忙请了假,开车赶过去,陪他游览了九华山、太平湖以及宏村等地,最后送他回家。回家后,张老伯仍放不下那三位在黄山上帮助过他的年轻人,给他们打了电话。“当时大家都很疲惫,他们能想到帮助我,我很感激,感到很幸福,当时差点眼泪掉出来。”感动之余,张老伯提笔写了封信,寄到苏州,再次表达感激之情。
昨天,看到那封感谢信,董倩倩感叹张老伯“很用心”。她老家在河南郑州,是一家连锁茶饮品牌的行政人员,在位于苏州高新区的江苏公司总部上班。10月15日当天,她和公司同事——老家徐州的刘倩楠、老家南通的毛志伟趁周末去登黄山。在排队登莲花峰时,他们边等边聊天,看到身旁的张老伯上了年纪,还背着很重的背包,感觉他很疲惫,便邀他结伴一起走,并帮忙背包,而将包背到身上才知很重,三人便轮流背着。
“上山遇到是缘分,下山还能遇到更是缘分了,当时看他一个人背着那么重的包,相信其他人也会帮他的。”面对张老伯的真挚谢意,董倩倩直言那是举手之劳,“不值一提”,并遥祝张老伯身体健康。(记者 叶永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