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2日下午,30名苏州市登山户外运动协会的垃圾分类志愿者作为观察员,参加了由苏州市城市管理局主办、苏州日报社承办的“垃圾分类观察行”活动。观察员们受邀走进苏州工业园区车坊生活垃圾中转站以及苏州工业园区厨余厂,近距离了解生活垃圾处置全过程。
厨余厂
厨余垃圾变废为宝
观察员们首先来到苏州工业园区厨余厂。该厂由华衍环境产业发展(苏州)有限公司负责运营,它承担着辖区内饭店、机关、学校、医院、企业食堂及小区一日三餐厨余垃圾的分类处置任务。企业负责人刘佳介绍,在城市生活垃圾中,厨余垃圾的比重超过一半,因此,对于厨余垃圾的科学处置,是整个垃圾分类治理链条中的重要一环。
通过工作人员的讲解,观察员们详细了解了厨余厂的工作流程以及这些泔水变废为宝的全过程。每天,厨余垃圾会被集中运到这里,经过机械二次分拣、制浆、除油、厌氧发酵等一系列流程,产生沼气、沼渣和毛油。其中,沼气经过提纯后达到天然气二类气标准,直接并入市政燃气管网,供居民使用;沼渣直接在处置车间内加工成营养土,用于绿化养护;从厨余垃圾中提取出来的废弃油脂经过进一步处理,可以作为生物柴油被再次利用。观察员们纷纷感叹,以前只知道泔水能喂猪,不成想现在的回收用途这么广泛。
透过厨余垃圾处置区域外的玻璃墙,厨余厂工作人员为观察者们详细讲解厨余垃圾处理设备的运行原理,其间,特别提醒大家说:“我们这里的大型处置设备运行的时候,害怕遇上塑料袋。因为塑料袋混在厨余垃圾里一起处置,会造成设备堵塞,久而久之,对设备伤害很大。所以,大家规范做好前端分类,厨余垃圾丢弃时要开袋后分类丢弃很重要。”
据了解,在苏州全力推进垃圾分类的这四年里,增加最明显的就是厨余垃圾。这些厨余垃圾独立分出后,进入全市12座厨余(餐厨)垃圾集中处理终端和各中小型处理站进行专门处置,不再进入垃圾焚烧厂,有效为垃圾处置“减负”。
中转站
处置过程干净整洁
“源头分好类,中端能不能运得清?”是大家普遍关心的问题。作为连接生活垃圾投放源头和处置终端的中间一环,垃圾中转站发挥着至关重要的纽带作用。
苏州工业园区餐厨厂北侧即是车坊生活垃圾中转站。一些市民对于垃圾中转站的概念可能还停留在十几年前的脏、乱、臭。但当天实地参观后,观察员们惊奇地发现,原来垃圾中转站还能如此干净、整洁,周围没有一点异味。
垃圾倒入6米高的巨型“垃圾桶”中发出了阵阵巨响声。工作人员介绍:“这个响声在中转站外几乎听不到。因为垃圾压缩及容器装车都在相对密闭的地下空间完成,噪音污染大大减少。另外,有风量达每小时9万立方米的离子新风系统和植物液除臭装置不间断发挥作用,即使天气炎热,卸料大厅、转运大厅也几乎闻不到垃圾产生的异味。”
跟随中转站工作人员,观察员们边走边拍,也对每天生活中丢弃的其他垃圾如何中转有了一次全流程的还原:凌晨4:00,中转站进入工作状态。装满其他垃圾的前端收集车分批进站,通过刷卡识别、计量称重、自动派位、垃圾倾倒……完成卸料后,经渗滤液抽吸、压缩装车,被送到垃圾处置终端,焚烧处理。每天9辆转运车、19个转运容器投入作业,可以满足一天600吨的生活垃圾转运量。收集到的垃圾渗滤液,通过管道输送至苏州工业园区厨余垃圾处理厂处置;生物滤池吸收代谢气体恶臭污染物,让废气处理后稳定达标排放。
负责车坊生活垃圾中转站日常运营监管的负责人潘月柱介绍,自2020年6月《苏州市生活垃圾分类管理条例》实施后,中转站收运到的其他垃圾里,不再混有建筑垃圾、厨余垃圾等,转运量也因此减少了,这得益于广大市民前端垃圾分类投放日益规范。
“观察行”
志愿行动信心更足
此次活动的观察员之一、苏州市登山户外运动协会副秘书长曼灵表示:“此次观察行活动,让我们深入了解了垃圾中转、厨余垃圾处理的全过程,不但增长了见识,也更加坚定了我们从事垃圾分类志愿行动的信心。”
曼灵介绍,她自己也是苏州市垃圾分类的宣导员,他们团队定期开展垃圾捡拾公益行动。“我们一周五次活动是固定的,周二、周四傍晚护城河环保宣传捡拾活动,周三傍晚寿桃湖环保宣传,周五金鸡湖环保宣传,周日灵白线环保宣传净山及垃圾分类志愿活动,每月还在第三周周六开展一次周边山林捡拾活动。”曼灵说,每次开展“净山行动”,队员们都会称重记录,由此算下来,队伍成立3年多,他们从山里清走的垃圾已累计有5000多斤。
值得一提的是,就在两个月前,苏州市登山户外运动协会进行了一场特殊的“盘点”,对象是密密麻麻的烟头。曼灵介绍,这些烟头是他们在近大半年的“净山行动”中捡拾到的,足有十多万个。他们不但会做好常规的垃圾分类,还会将烟头单独存放在塑料瓶里。这样可以让沿途游客看到,山里居然有这么多烟头,可以起到很好的宣传提示作用,提醒游客不要乱扔。
苏州市城市管理局相关负责人表示,下一步他们将继续开展形式多样的宣传体验活动,让更多人参与到分类行动中来,通过润物无声的宣传引导,让绿色文明新风内化成市民的日常生活习惯。(记者 璩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