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9日,由贾汪区委宣传部协调区文体广旅局组织的抗疫主题文艺作品讲演暨第二季度送戏下乡活动再次启动,活动先后走进江庄镇马安村、青山泉房上村、大吴街道瓦庄村、紫庄镇吴窑村,深得广大村民的喜爱。
贾汪区作为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全国首批50个试点县(市、区)之一,立足农村特色、农民实际,创新组织形式、传播手段、话语方式,成立新时代新思想宣传队,开通新农村大喇叭,开设两富讲堂、理论微课堂,组织各类丰富多彩的宣传教育和实践活动,推动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飞入寻常百姓家”,使理论宣传和思想教育更接地气、更有活力、更有温度。
创新方式
党的理论“飞入寻常百姓家”
为让党的理论“飞入寻常百姓家”,贾汪新时代文明实践工作创新推出“讲、演、问”“四前一后”理论微宣讲活动,打造理论宣讲品牌项目。
新时代文明实践“讲、演、问”主要是以宣讲团成员讲、精选有教育意义的节目演、群众应知应会有奖互动等形式,通过“讲、演、问”结合,让村民来得了、坐得住、听得进、入脑入心,让群众听党话、跟党走。
“四前一后”理论微宣讲主要是在村民会议前、文艺演出前、放电影前、跳广场舞前以及升旗仪式后,组织村两委成员开展理论微宣讲活动。宣讲内容主要为习近平总书记的治国理政金句、用典故事,以及区理论研究中心通过微信矩阵编发的文化、惠民服务等方面的短文、理论小故事等,实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日前,新时代文明实践“讲、演、问”活动走进耿集办事处郑庄村,在演出开始前,郑庄村村支书进行了5分钟左右的理论微宣讲,重点向村民介绍乡村振兴战略的主要内容、本村落实情况以及最新的惠民政策。百姓名嘴耿德堂结合自身实际,向群众宣讲如何深化移风易俗、共建文明乡风。
耿集乡贤艺术团带来了歌曲、小品、快板、舞蹈等多种形式的精品文艺节目。快板《文明实践下乡来》朗朗上口、通俗易懂,把新时代文明实践的有关内容用老百姓的语言传入群众心田。小品《婆婆也是妈》以非常接地气的场景演绎了家和万事兴的真谛,起到了净化社会风气的作用。艺术团自编自导自演的快板《中国之治新时代,人民法典新花开》作品,不仅节奏欢快,语言平实,还准确地将民法典的主要内容都写进作品。演出过程中,还设置了两个有奖问答环节,赠送了一些小礼品。现场观众积极抢答,活跃了气氛,增强了宣传效果。
文明实践“讲、演、问”和“四前一后”以创新形式宣传了新时代新思想新风尚,推动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入脑入心,在寓教于乐中提升群众素质、涵养心灵,进一步加强了农村基层思想文化宣传工作和精神文明建设。
精准服务
哪里有需求就跟进哪里
贾汪区在探索新时代文明实践志愿服务中,创新举措,积极呼应群众需求,做到哪里有需要,服务保障就跟进到哪里。
创新党的理论宣讲方式,培育文明新风。只有关心、帮助群众,解决群众的实际困难,才能发挥志愿服务的最大实效。贾汪区各地在新时代文明实践志愿服务常态化、规范化、精准化等方面不断推陈出新,“菜单式”的志愿服务不断刷新着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
贾汪区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统筹全区志愿服务资源,形成以行政志愿力量、社会志愿力量、农村党员志愿力量和群众互助服务为主体的四支志愿服务队伍,号召党员、乡贤、先进人物、百姓名嘴、热心村民等积极注册志愿者,打造党员先锋志愿服务品牌,同时整合体制外的社会公益组织、驻徐高校等志愿服务力量,引导志愿者深度参与文明实践活动。全区共组建186个志愿服务大队、958个志愿服务小分队,志愿者10万余名,有组织地开展各类文明实践志愿服务7200余次。疫情期间,全区1167名机关干部、5800余名基层党员、社会各界爱心人士和热心群众,下沉疫情防控一线,开展防控宣传、排查登记、卡点值守、助力复工复产等志愿服务。
坚持需求导向、效果导向。通过进村入户、网上征集等多种方式,梳理发掘群众需求,建立文明实践需求项目库,重点打造群众急需、特色鲜明、服务优良的志愿服务项目。探索开展“村民互助 共享服务”项目,挖掘整合邻里互助资源,发动村民自愿捐出闲置的生产生活用品、自愿提供各类技术专长,供全村免费共享,形成一批便民利民的互助型服务项目。
着眼满足困境儿童、空巢老人、残疾人等特殊人群的个性化、差异化需求,组织实施了“敲门大姐”“爷爷奶奶课堂”等志愿服务项目,切实做到群众在哪里、服务保障就跟进到哪里。
一个个多彩的宣传阵地、一次次精准的志愿服务、一件件贴心的惠民实事,贾汪区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让党的声音响在基层,让党的温暖热在群众,让群众在新时代文明实践中有认同感、获得感、幸福感,不断改善群众的精神风貌,凝聚起上下一心,共谋发展的强大精神力量。
融媒记者 蒋新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