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图片_20240815175218.jpg
微信图片_20240815175218.jpg

江苏省委宣传部 江苏省精神文明建设办公室 主办

投稿:jswmw@jschina.com.cn

江苏文明网 > 徐州 > 正文
“筑网”云龙 幸福“满格”
网格化治理构建基层社会治理共同体
2021-01-07 09:16:00  来源:新华日报  

最近,一面锦旗送到了徐州市云龙区汉风街道昆仑社区的网格服务站。“要不是网格员,我家就被烧光了。”居民王强(化名)感激地说。原来,昆仑社区网格员吴畏在入户走访时发现,一栋居民楼的11层冒出了黑烟,而住户家中无人。吴畏赶紧拨打119电话,使火情得到及时处置。据查,起火原因是楼上扔的烟头掉落在窗台的衣服上,要不是发现及时,着火面积将会更大,后果不堪设想。

近年来,云龙区委区政府将网格化治理作为推进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基础性工程,走出一条具有云龙特色的基层社会治理之路。随着网格化治理工作不断推进,“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线穿不进针”的情况正在改变,云龙区将党的声音和政府的管理服务延伸至社会网格每一端,让每一个地方都有人管理,每一户人家都有人服务,从而实现“上面千条线”和“基层一张网”的无缝对接。

创新机制,提升硬实力

如何让已经明显滞后于社会发展的网格化治理工作打破常规,快速发展?云龙区以创新“警网融合”促平安、“线上+线下融合”抓服务、“一体化融合”办实事三项机制为先导,着力形成网格化社会治理高起点、高规格、高质量推进的工作机制,书写温暖民生答卷。

聚焦社会平安稳定,云龙区推动“警网融合”向纵深发展,小事一格解决,大事全网联动。云龙区发挥公安专业优势,用好基层治理资源,开展“梳网清格”专项行动,按照“警区即是网格”的基本理念,与基层社区、网格员互通共享信息情报,形成“采集发现、分流交办、核查处置、迅速反馈”的工作闭环,切实做到警网融合,资源共享。

“孩子到了入园年龄,没有幼儿园接收怎么办啊?”看到数十位家长在太行路社区网格微信群里讨论上学难问题,网格员第一时间逐级上报,在区教育局、公安分局、街道办事处的关心帮助下,最终为居民联系就近的幼儿园,解决了他们的现实困难,获得群众的一致好评。

线上捕捉问题,线下协调解决,居民身边的一件件烦心事正在悄然化解。目前,全区共组建701个网格微信群,已入群居民14.5万户,覆盖率达99.39%,真正打通了为民服务的“最后一公里”,让网格微信群成为了解群众、贴近群众、为民解难的新途径和发扬人民民主、接受人民监督的新渠道。

明责赋能,营造软环境

网格化管理人员怎么配、系统怎么转、中心怎么建,围绕这些重点事项,云龙区下发《关于加强网格化治理推进基层社会治理现代化的指导意见》,成立网格化工作领导小组,全区37个部门与12个板块参与创新网格化社会治理,高质量织好“一张网”。

2019年10月,云龙区网格化服务管理中心正式挂牌成立,9个街道网格化服务管理中心、75个社区网格化工作服务站同步完成组建。截至目前,按“合理界定、规模适度、无缝覆盖、动态调整”的原则,以及按300户至500户左右为一格的标准,全区共划分网格492个,以规模较大的企业、学校、医院、商场为单位,划分专属网格287个。

云龙区制定全要素网格清单,明确网格员职责和任务,全要素网格员每天对网格进行巡查,从对居民管理,需要居民配合帮助到为居民服务,受居民认可的方向转变;建立“首问负责、快速反应、逐级处理、跟踪督办、销号管理、评价反馈”的“闭环”工作运行机制,实现“街道吹哨,部门报到”;着力提升网格员素质,公开招聘本科以上学历专职网格员68名,启动网格员队伍职业化体系建设,向社会发出网格员职业化、专业化的积极信号。

在推进网格化治理的实践中,各街道根据实际创新推出“1+N”、“1+S+N”等多种模式,推动各部门工作重心下移,把问题解决在基层、矛盾化解在基层、上门服务到基层,居民诉求“一呼百应”。

为民解难,服务暖人心

敲得开门,办得成事,解得了忧,以群众需求为导向,着力解决群众“三最”问题,这是考验网格化治理是否成功的关键。

去年夏天,彭城街道宣武社区第3网格居民在网格群内反映小区内下水道管网堵塞,生活污水漫溢外流。网格员第一时间将情况上报,随后网格员及下水管网疏通人员来到现场进行积水排除,辖区热心居民也都积极参与进来。3个小时后,积水全部排除,问题得到圆满解决。

网格员的所作所为居民看在眼里、记在心上。“在卡点值班期间,经常有居民给我们送包子、饺子和热水,将口罩偷偷放在网格员值班室,我们感到非常温暖。”晓光社区网格员说。

此外,云龙区依托“三官一律”进基层活动,发挥其专业优势,通过座谈会、恳谈会等形式倾听群众诉求、答疑解惑、贴心服务,将矛盾纠纷化解在基层,受到群众和基层组织的普遍欢迎。随着网格化治理工作的持续推进,人在格中走、事在格中办、情在格中系的和谐美好画面正离云龙居民越来越近。

本报记者 何莹子

通讯员 袁龙旭

责编:唐凯
上一篇
下一篇
听新闻
放大镜
点我回到页面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