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夏周末,夜幕低垂,徐州市云龙湖畔号角声起。南来北往的游客相聚在苏公塔下,乘舟而行,在场景变化和光电幻影中,欣赏大型湖岛实景演出《彭城风华》,沉浸式感受苏轼与徐州的千年情缘。今年“五一”假期,由于游客预订暴增,演出从平时周末假期的两场增演到三场,游船也增加到四艘,依然场场爆满。“五一”假期观看《彭城风华》的观众中,外地游客约占七成。演出在去年3月底推出后,除冬季休演数月外,该戏目前已接待游客近14万人次,去掉人工和设备折旧等成本,已实现当年盈利。
苏公塔前追月影,一船星辉过鹤鸣。演出中展现的多篇诗文华章,讲述苏轼对徐州的浓浓深情。这里既有“一色杏花三十里”的大美风光,也有“满冈乱石如群羊”的激情豪放,还有“欲寄相思千点泪”的依依惜别。“既相逢,却匆匆”,戏中当苏轼的船只渐行渐远,他泪别徐州的场景无不令人动容。而当他“穿越”千年,又回到魂牵梦绕的繁华彭城,让人无比感慨:大美徐州,真是“快哉”!
“我不是在演自己,而是在演绎历史上的伟大人物,更要一丝不苟表演到位。”25岁的淮安小伙卢苏云是该戏苏轼扮演者之一,毕业于江苏师范大学舞蹈专业的他,在《彭城风华》中找到了理想的舞台。在这出戏130多人的团队中,演员占了一半多,像卢苏云这样的主演,已和投资方徐州市文旅集团签约,有了稳定的收入,还有专业的业务指导,保证了演职人员相对稳定。
一出戏,汇聚了一群热爱表演的人,创新演绎一座城市的文化名片。另一位主演樊浩来自齐齐哈尔,他因为《彭城风华》来到徐州。“这里不仅有美食和美景,更有厚重的文化和历史。现在游客在精神层面有更多追求,我们正是把苏轼一心为民的精神展示给观众。”樊浩说,没有演出的时候,他们除了练功,还会做好推广和再创作,增加和观众的互动,增强体验感。前段时间,他们在演出时为观众增设了游戏环节,反响很好。
大型实景演出一般投入大、成本回收周期长,有的在短期热度后便陷入低迷,甚至要依靠各类补贴。缘何这出戏在自负盈亏的情况下,持续一年后依然叫好又叫座?
《彭城风华》“出圈”的重要原因是多方同频共振,以此为代表的徐州文旅“出圈”并非偶然。近年来,徐州市委市政府持续抓好产业转型、生态转型和城市转型,依托文旅项目、文旅融合、文旅活动的推进,徐州城变美了,能玩的项目更多了,在徐州生活更方便了,这些都直接增强了游客体验感和幸福感。徐州一季度文旅大数据显示,截至3月底,徐州游客接待量约2160.46万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约237.65亿元,两项数据同比增长均超过64%。
其次是出品方徐州文旅集团用足云龙山水,讲好“彭城故事”。徐州彭城风华文化发展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韩计峰表示:“我们利用云龙山水资源,充分挖掘本地历史文化,不断丰富市民夜间生活。”论自然风光,云龙山水不输杭州西湖,不过缺少像白娘子和许仙这样的千古佳话。《彭城风华》创造性地把众人皆知的苏东坡“请”回彭城,利用声光电沉浸式打造8幕剧情,讲述他在徐州任知州两年的经历,展现出他治水、挖煤的功绩和百姓对他的深深爱戴之情,充分展示了苏轼“为官一任,造福一方”的情怀。
记者注意到,项目出品方还有省、市大运河文旅基金,该基金是江苏省重点支持推进大运河文化带建设而设立的政府引导基金。
“省市基金联投支持重点文旅项目,这是政府与市场、省与市、基金与文旅企业、大运河文化带建设与文旅发展、文化与旅游等多方同频共振、深度融合的合作标杆,是立体构建大运河文化带江苏段的重要投资。”江苏文投集团副总经理、省大运河投资公司董事长王国丰表示,一方面为地方文旅企业提供更加多元化的融资方式,提高其经营效益及社会效益;另一方面,可以更好地因地制宜宣传好、推广好大运河文化。
“多方同频共振,用好了资金,做好了内容,保证了品质,丰富了文旅,扩大了影响。”徐州市文旅集团总经理张同华看好《彭城风华》持续盈利的能力。他说,会坚持在云龙山水间,打好关于苏轼和大运河的这张“文化牌”,打好项目运营的“经济牌”,以文化赋能经济,用经济“活化”文化,实现优秀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以文塑城,以文兴城。作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徐州有着跨越千年、博大精深的过往,同时也有活力十足、潮流鲜活的当下,不断形成适应时代环境的“人文经济学”生态。这座城市正以历史文脉为“线”,名人文化、民间艺术为“针”,穿针引线,不断“活化”利用文化遗迹,也将拥有持续发展的蓬勃活力。□ 本报记者 成岗 王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