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夏时节,徐州经济技术开发区大庙街道夏庄村,宽敞整洁的村道旁,彩绘墙面与蓝色的步道相映成趣。村民张大爷坐在新建的“网红公园”凉亭下,笑呵呵地说:“以前这里就是一条臭水沟,村民的生活污水、垃圾都往河里倒……您看,现在成了公园,遛弯、健身都舒心!”这一幕,正是徐州经开区五年来以污染防治攻坚战推动生态转型的生动缩影。
从“问题清单”到“蝶变样本”
2024年8月2日,省攻坚办的一纸督办函让蟠桃停车场登上“问题清单”。如今,记者看到,曾经的建筑垃圾填埋区已变身下沉式雨水花园。“我们像做外科手术一样精准修复。”徐州经开区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指挥部办公室副主任苏汪告诉记者,他们奋战30天,41.86亩坑塘内残余的包装垃圾及漂浮物全部完成清理,3.76亩耕地完成复垦,10排2760平方米活动板房和自建房拆除完成,在道路两侧及坑塘北岸栽植冬青2500余株、石榴树45棵、行道树26棵。昔日脏乱不堪的蟠桃停车场全面恢复了自然生态,实现了“由乱向治”“由脏向净”“由灰向绿”的精彩蝶变,给市民们增添了一处环境宜人的休闲绿地。
“我们不仅要治标,更要恢复河流的‘生命力’。”站在景色怡人的房亭河畔,苏汪告诉记者,“我们通过‘微生物分解+人工水草栖息地’技术,河道底泥污染被精准遏制;岸边600平方米的生态浮岛上,通过种植挺水植物,利用植物根系生长的净化作用消减水体污染物。如今,这里的水质稳定达到地表水Ⅲ类标准,成为市民休闲的‘亲水客厅’。”
从“绿色经开”到“美丽经开”
这场生态蝶变背后,是徐州经开区“美丽建设”的系统布局。2024年,《全面推进美丽经开区建设实施意见》出台,将“发展之美”与“生态之美”深度融合。在金龙湖街道,“屋顶绿岛”拦截工业烟气;在徐庄镇赵疃村,“三生提质”工程让农田与光伏板共绘绿色图景;地铁3号线工地创新采用“天幕抑尘”和“高杆喷淋”……徐州经开区充分利用大数据、云计算、AI智能识别算法等技术,深耕“金龙湖绿网”数字化监管功能,优化协同管控机制,精准实施电厂高架源、工业源、扬尘源、移动源、城市面源、二次转化源等“六源治气”行动,不断延展工程机械和VOCs产排行业“差别化管控”、工业烟气“屋顶拦截”、居民小区“油烟绿岛”等创新工程的覆盖面,推动大气环境质量改善提升。
2024年,全区PM2.5浓度为42.8微克/立方米,优于全市均值;13座矿山宕口修复重生,垃圾分类典型做法获评“联合国人居署”中国智慧减废城市优秀案例,全省首批碳达峰碳中和试点园区、宜居乡村等荣誉接踵而至。
从“被动整改”到“主动善治”
面对生态治理难题,徐州经开区以机制创新破题。建立完善纪检监察工委、污染防治攻坚战指挥部办公室联合靠前监督机制,集中时间、精力开展突出生态环境问题“百日攻坚”行动,推行见人、见事、见招、见责、见时、见效“六见”责任清单,16项重点环境问题逐一销号;12345热线未诉先办,112件环境投诉实现“动态清零”。全区开展“千人助千企”行动,为徐工集团等龙头企业定制绿色转型方案,推动工程机械产业向氢能动力、智能减排升级。
“生态治理不是选择题,而是高质量发展的必答题。”苏汪表示,“我们将继续以‘美丽经开区’建设为引领,推动产业生态、自然生态、生活生态‘全域改观’,让产业与自然共生,城市与乡村共美。”
五载耕耘,数据诉说蜕变:13座矿山宕口变身高颜值公园,垃圾分类案例登上联合国讲坛;房亭河东贺村闸、单集闸断面水质达Ⅲ类,重点建设用地安全利用率持续满分……漫步夏庄村,曾经的“脏乱差”已化作“推窗见绿、出门入园”的诗意生活。五年攻坚,徐州经开区用生态底色绘就发展成色,为中国式现代化徐州新实践写下生动注脚。本报记者 魏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