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 李小委 王莹) 5月15日上午,徐州市教育局、徐州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召开徐州市“博物馆里的思政课”系列活动新闻发布会,聚焦如何将博物馆资源深度融入大中小学思政教育一体化建设,推动 “大思政课” 走深走实。
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如何让博物馆成为思政教育的 “第二课堂”?发布会上,记者了解到 “博物馆里的思政课”系列活动聚焦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统筹徐州本地教育资源,指导研发以“决胜密码”淮海战役思政课主课程。同时依托徐州博物馆、王杰事迹陈列馆、中国矿业大学校史馆等特色场馆,分别研发“楚韵汉风”历史文化课、“红馆红心”红色教育课、“科学探索”创新实践课等子课程,形成了一个多元立体的思政课程体系。旨在引导青少年传承红色基因、弘扬历史文化、激发创新热情、厚植家国情怀。
在创新思政课教育教学方式方面,面向地方和高校优质博物场馆,遴选徐州市“博物馆里的思政课”现场教学点,面向优秀讲解员、大中小学思政教师等群体,选拔首批徐州市“博物馆里的思政课”协同育人导师。此外还组织徐州市“博物馆里的思政课”微视频及教学案例比赛,设计“彭城七里”“建平梦”等研学课程,不断拓展思政教育载体,增强思政课的针对性和吸引力。
打造铸魂育人特色品牌,以学生为中心,组建宣讲队、讲解员、“推荐官”三支队伍;以学校为载体,大中小学开展思政课建设交流,将“三种文化”引入课堂,推动课程思政和思政课程融合发展;以社会为平台,开展“博物馆里的思政课”“我们的思政课”两项实践活动。全面构建以学生(Student)、学校(School)和社会(Society)为核心的“3S”铸魂育人品牌。同时还将建立完善校馆合作长效机制,按照“一城一馆一课”的要求,突出本地特色,坚持项目引领,构建校馆交流合作、大中小学协同育人有效模式。
“一城一馆一课” 的理念让校馆合作有了清晰的路径。发布会上,记者了解到市文物局也在积极推进相关工作举措:一方面,创设“大思政课”教学条件。指导所辖博物馆加强软硬件建设和规范化管理,结合实际情况,适时将博物馆场地、展览、社教活动、师资、多媒体等资源对师生开放。推动博物馆根据环境、藏品、展览等,综合运用解说导览、专题讲座、互动游戏、角色扮演、动手实践等方式,增强博物馆学习的趣味性、互动性和体验性。鼓励博物馆围绕学生教育特点,设置适合学生学习的场馆教室、活动空间和实践基地,配备必要的教育设备、学习资源和专业人员,在设计实施陈列、展览项目时充分考虑青少年教育需求。
另一方面,与教育部门联合开展“种子教师”思政讲解员培训计划,加强对首批示范教学点管理,督促相关工作开展。组织开展首批导师团成员集体备课和系列培训。结合实际情况扩大示范教学点和导师团成员规模。增强专职思政课教师、博物馆讲解员专业素质,形成示范性、引领性强的“大思政课”教师队伍,常态化开展实践教学。
目前,首批徐州市“博物馆里的思政课”现场教学点和协同育人导师团成员申报工作已经结束,确定淮海战役纪念馆、徐州博物馆、江苏建筑职业技术学院思想政治教育基地等首批10家现场教学点和淮海战役烈士纪念塔管理中心王婷、徐州博物馆张义之、中国矿业大学中国煤炭科技博物馆王传棨等10位同志作为首批协同育人导师团成员。
热点问答
问:“博物馆里的思政课”设计了哪些课程,有什么特点?
答:一是“决胜密码”淮海战役思政主课程。围绕淮海战役文物史料,设计“决胜密码”思政课主课程。通过学习淮海战役历史,引导广大青少年探索人民战争的制胜规律,感受幸福生活来之不易,培养塑造红色品格,牢固树立“四个自信”。
二是“楚韵汉风”历史文化子课程。通过徐州博物馆等各类历史博物馆、“彭城七里历史文脉”等汉文化载体,讲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让珍贵历史遗迹和文化遗产焕发新活力。将情境化故事讲述与互动探究相结合,引导学生追溯历史长河、品味古代美学、传承工匠精神、尊重劳动创造,直观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魅力。
三是“红馆红心”红色教育子课程。依托徐州工程学院淮海地区革命文化博物馆、王杰事迹陈列馆等设计示范课,举办实践教学展示、设计研学路线。组建大学生志愿宣讲团深入乡村中小学开展宣讲,鼓励中小学生担任“小讲解员”,让学生主动融入思政教育。
四是“科学探索”创新实践子课程。依托中国矿业大学中国煤炭科技博物馆等科技场馆资源,徐州医科大学赤脚医生博物馆等科技医疗场馆资源,设计示范课,挖掘科学家精神,激励广大青少年树立科技报国志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