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图片_20240815175218.jpg
微信图片_20240815175218.jpg

江苏省委宣传部 江苏省精神文明建设办公室 主办

投稿:jswmw@jschina.com.cn

江苏文明网 > 常州 > 正文
《常州市文明行为促进条例》5月1日起正式实施
2020-04-24 09:44:00  来源:常州文明办  

4月23日下午,记者从《常州市文明行为促进条例》新闻发布会上获悉,2020年5月1日起,《常州市文明行为促进条例》(以下简称《条例》)将正式实施。这是常州制定的第一部关于精神文明建设的地方性法规,是常州精神文明建设法治化进程中一个新的里程碑。据悉,《条例》共六章三十七条,包括总则、文明行为倡导、不文明行为治理、保障与监督、法律责任和附则。

是什么:六章三十七条,为市民的日常行为确立一系列文明规范

据了解,《条例》通过六章三十七条内容明确文明行为的定义,明确文明行为促进工作原则,明确文明行为促进工作体制,同时也建立文明行为倡导机制,确立不文明行为重点治理清单,建立不文明行为协同治理机制,建立文明行为促进保障监督机制,突出重点强化法律责任,为市民的日常行为确立了一系列文明规范。

《条例》第一章总则,主要明确了《条例》理发的目的和依据、适用范围、基本原则、职责分工、社会参与等内容。第二章文明行为倡导,对文明行为做出了规定,从制度上明确为见义勇为、慈善公益、自愿捐款、志愿服务、特定群体保护的个人和组织给予鼓励、支持;鼓励国家机关、企事业单位和其他组织为需要帮助的人员提供便利服务。第三章不文明行为治理,明确承担文明行为促进工作职责的有关部门及其工作人员在文明行为促进工作中的责任和权力。第四章保障与监督,对《条例》如何在现实生活中如何顺利实施进行了详细说明。第五章法律责任,明确规定了对违反《条例》规定的各种不文明行为,应给予的处罚措施。第六章附则,规定《条例》自2020年5月1日起实施。

为什么:弥补常州市精神文明行为促进综合性立法空白

《条例》是常州制定的第一部关于精神文明建设的地方性法规,弥补了常州精神文明行为促进综合性立法的空白,为高质量持续推进常州全域文明城市建设、推动市民文明素质和城市文明程度不断提升提供有力法律保障。同时,《条例》的制定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相关要求转化为了具有可操作性的法律规范体系。

市委宣传部副部长、市文明办主任梅向东

市委宣传部副部长、市文明办主任梅向东介绍,2018年初,市文明办牵头常州大学法学院成立《条例》攻关联合课题组,开始了《条例》草案的立法调研与起草工作。立法过程中,先后赴浙江宁波、丽水等地调研考察,学习借鉴福建厦门、浙江湖州和淮安等市的立法经验,网上调查问卷5.2万人参与,先后7次召开由市各有关单位、市有关部门和法律专家、基层代表等参加的座谈会、研讨会,历时近2年,在人大的大力支持下,经过多方调研、反复讨论、数易其稿,终于有了今天的《条例》,解决了文明行为规范工作“无法可依”的局面,是整个精神文明建设法治化进程的“里程碑”。

他表示,《条例》的制定在道德和法律之间建立了“连接线”,可以依法惩治相关的不文明行为,使文明劝导可以“软硬”两手抓。通过《条例》,不仅可以有效解决一些文明城市建设中“老大难”的问题,使文明办、公安、城管等相关部门可以旗帜鲜明地开展褒奖和惩治,同时也可以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更好落细落小落实,更务实地回应好群众对美好生活向往。

做什么:推动文明行为内化为个人自觉

建设更高水平的全域文明城市是一项系统工程,也是一个由长短不一的木板组成的“木桶”。在多年的精神文明建设中,常州市优势突出“牵引力”强劲,文明城市建设屡创佳绩、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硕果累累,尤其是发源于常州市的道德讲堂,十年常态常新,成为道德风尚高地上的一面旗帜。梅向东表示,《条例》的制定,能够有效解决精神文明建设中的难点、痛点,设置“重点治理清单制度”,不仅解决静态的法律制度与动态的法治实践之间的矛盾,还为联合执法、法律惩罚等提供法律保障,着力整治与处罚市民群众十分反感、社会反应十分突出,并且反复发生、反复回潮的不文明行为,提高精神文明建设木桶的“短板”。

据悉,通过本次立法工作,常州市系统总结和提升了在文明城市建设中积累的管理体制、工作机制、方法载体等成功经验,并对一些顽疾痼疾、问题短板予以重点整治和逐项提升。特别是通过立法工作,把各级各部门在文明行为促进、管理和执法等方面所承担的职责任务厘清,做到有据可循、有法可依,避免职责不清、相互推诿的现象,形成上下齐心、同创共建的整体合力。

文明城市建设离不开市民,群众性精神文明建设更加离不开群众。为此,《条例》设立了文明行为的“红黑榜”,告诉市民鼓励哪些行为,禁止哪些行为,违反了禁止行为必须受到什么样的处罚,推动文明行为内化为个人自觉,逐步形成社会良好风尚。

值得一提的是,《条例》实施后,常州市将创作一批以《条例》“倡导”的文明行为和“禁止”的不文明行为为内容的百姓视角精品剧目,并将这些课程剧目送入基层道德讲堂。同时,筹建文明劝导志愿服务队,招募文明劝导员,围绕“文明出行”“文明旅游”“文明地铁”“文明就医”方面,开展劝导志愿服务,引导广大群众学以致用、文明言行。

谈意义、谈亮点、谈内容

文明行为促进条例引发市民热议

践行文明条例,争做文明市民。5月1日起,《常州市文明行为促进条例》(以下简称《条例》)正式实施,排队礼让、文明养犬、移风易俗等文明行为被一一规范。市民如何看待《条例》正式实施?对《条例》内容有何理解?为此记者进行了采访。

市民谈意义:提升文明城市品质的有力措施

作为一名高校教师,市民张选表示,行为文明是一种美德,《条例》的出台,通过立法的引领示范作用,倡导和培育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可以促使公民的文明素养和公德之心与日益丰裕的物质生活相匹配,让人民群众过上更加和谐、更有尊严、更加幸福的生活。

他还表示,通过地方立法,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全市法治建设,这是贯彻落实中央和全国人大常委会要求的具体行动,是进一步提升公民道德素养的现实需要,也是进一步提升全市文明城市品质的有力措施。

市民谈亮点:效率高,从立项到完成仅用一年多

这是一场值得标记的“高效战”。

“我有关注到《条例》的制定过程,《条例》是在2018年10月被列入2019年度立法计划的正式项目,开始启动。之后在2019年,历经起草、调研、修改、论证、一审、二审,直到2020年1月9日由省人大常委会批准颁布。从正式启动到批准颁布,前后经历仅一年多,倾注了市人大、市文明办、市政府相关部门的心血,也凝聚了专家和广大老百姓的智慧。”长期参与社区工作的市民张毅超说。

市民谈内容:较好地处理了道德与法律的关系

对于,《条例》的内容,市民王卿表达了自己的看法:“生活中,哪些行为是值得倡导的文明行为,哪些文明行为是值得鼓励的,哪些又是应当禁止的不文明行为,《条例》均进行了详细规定。我看不能做的行为一共分了12条,比如在公共场所不能大声喧哗、不能随地吐痰、不能在禁止吸烟场所吸烟等等。”他表示,《条例》较好地处理了道德与法律的关系、不文明行为与违法行为的关系,较好地把握了法律干预社会生活的尺度,“在把基本道德规范转化为法律规范,通过法律来提升道德底线的过程中,既不止步于当下文明水平只做简单的归纳”。 (常州晚报 郑雨露 文明)

责编:常州文明办
下一篇
听新闻
放大镜
点我回到页面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