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标题-1.jpg
未标题-1.jpg
未标题-1.jpg

江苏省委宣传部 江苏省精神文明建设办公室 主办

投稿:jswmw@jschina.com.cn

江苏文明网 > 常州 > 正文
社区营造:让2万居民融成一个“家”
2020-07-08 10:00:00  来源:常州文明办  

在不少城郊接合部的安置小区和商品房小区,社区管理工作往往遇到一个“通病”,即常州居民与外来居民之间有隔阂,有时这种隔阂甚至会上升为矛盾,对小区管理、社会治理带来挑战。

记者近日在常州市天宁区雕庄街道走访时发现,该街道引入全新的“社区营造”理念,通过打造公益、多治、文明、美丽、智慧五类社区,形成居民深度参与社区治理的氛围,将2万多名本地安置户、常州购房户、外地购房户“融”成了一个齐心大家庭。

雕庄街道优胜村党总支副书记何浩告诉记者,雕庄范围的新建商品房小区不少,居民主要分为拆迁安置户、常州购房户和外地购房户,社区工作会遇到种种难题。有的小区,出来遛娃的居民不自觉就会分成两堆,一堆是本地居民,一堆是外地居民。小区的微信群里,本地居民与社工、物业经常互动,外地居民则大多习惯当“潜水员”;一旦外地居民遇到了纠纷、麻烦事,在群里振臂“高呼”时,本地居民则都成了“围观者”,应者寥寥。这种沉默的“隔阂”,让何浩心塞。

中海荣盛小区有4000多户居民,其中20%的居民是常州人,80%的居民来自五湖四海。“刚开始,本地居民和外地居民都会各自‘抱团’,一下就形成了隔阂,后来,我们建起了居民微信群,有小区群,也有每一幢楼的群,居民之间的感情才增加了不少。”何浩说,社区会有意识地组织一些微信群活动来打破这种“僵局”,比如2018年年底的“晒晒年夜饭”活动,让不少居民见识了来自他乡、五花八门的年夜饭,大家直呼过瘾。

39岁的施洁是安徽金寨人,在常经商多年,2017年他搬入了水岸花语小区。作为社区党员志愿者,他向记者讲述了发生在中海荣盛小区的一个暖心故事。

2018年上半年,小区一位年轻居民小宋在微信群里情绪激动地反映,有几位外地老太经常在午休、深夜时段翻垃圾桶,捡拾硬纸板、瓶子。有位老人甚至每天凌晨3、4点就起床捡垃圾,噪音严重影响居民们的生活。开始,社工对此有些束手无策,毕竟每个人的生活习惯不同。在街道民政科的帮助下,引入了社区营造中的多治理念,社区在2018年10月成立了“巧手绘”,向本地老太、外地老太发出“招募令”,为本地企业在社区会议室进行简单的零部件装配工作,工作中的交流很自然地消融了彼此间的隔阂,改变了外地老太的“习惯”。“每个月能赚个好几百块补贴家用,她们再也没有去翻过垃圾桶。”施洁笑着说。

除了多治,公益和文明也是社区营造的重要内容。小手拉大手,就是一次很好的尝试。何浩介绍,去年6月,菱溪名居小区进行“儿童友好型示范社区”创建初探,建立了“读书习惯养成小组”“父母课堂”及“志愿者培育小组”3个学习小组,举行了26节小组活动及3场大型社区倡导活动,全面培育儿童、居民参与社区公共空间管理。通过培养儿童自主参与社区公共事务管理,带动他们背后的家庭融入社区,取得了不错的效果。

社区营造的概念最早起源于港台,主要是指从社区生活出发,集合各种社会力量与资源,通过社区中人的动员和行动,完成自组织、自治理和自发展的过程。雕庄街道党工委委员、办事处副主任许肖薇告诉记者,街道计划引入社区营造理念,通过3年时间,围绕“公益、多治、文明、美丽、智慧”五大类型,将7个社区打造成共治共建共享的社区生活共同体,让公益、文明成为居民的集体认同;在社区管理中引入多元共治,打造和谐的邻里关系、干群关系、党群关系,建设美丽社区和智慧社区,最终实现社区治理的现代化。(童华岗 汤亚平 万超 尹洁燕图文报道)

责编:常州文明办
上一篇
下一篇
听新闻
放大镜
点我回到页面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