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潘少军
刚从日本留学返乡的江苏宜兴紫砂壶工艺师谈文俊踏上家乡土地,难掩兴奋之情。
“黄龙山这边原来被搞得乱七八糟,青龙山被挖得光秃秃的,你看这几年,政府在分别实施限制性和禁止开采措施后,环境明显变好了。”顺着谈文俊手指的方向望去,冬日的黄龙山、青龙山依旧一片绿意。
江苏省宜兴市丁蜀镇被称为“中国陶都”,以紫砂壶为代表的陶器、瓷器等闻名全球。镇上黄龙、青龙二山比邻而居,分别出产紫砂泥和水泥原材料。
俗话说,靠山吃山,靠水吃水。谈文俊介绍,用黄龙山紫砂泥制作紫砂壶,许多人富起来了。
然而,经过上千年开采,黄龙山的原料变得稀缺起来。青龙山同样面临窘境——原先出产的“青龙牌”水泥畅销全国,但是经过多年开采,也出现了资源枯竭迹象。更令人忧心的是,掠夺性开发让这里变成“穷山恶水”。
“过去粉尘太大,家里擦过的桌子半天就会蒙上一层灰,人也是灰头土脸的。另外,就是噪音污染大,采矿机械的轰鸣声、炸药雷管的爆炸声,真是让人不得安宁啊……”前些年回乡,谈文俊总是忧心忡忡地离开。最近几年,每次回来,他都能感到家乡以及家乡人的变化。
近年来,当地政府采取限制性开采措施,加强监督和管理,滥挖、盗采的现象基本被杜绝。不仅如此,环境修复工程一个个上马,人们记忆中的绿水青山慢慢重现。
矿场关停了,连在一起的几个矿坑被修复成一座生态公园。园中山水相映成趣,游人在绿道闲庭信步,过去人人避之唯恐不及的烂尾矿,变成了市民们休闲的好去处。
该关的关了,该停的停了,陶都发展的路子该怎么走,一直是当地探讨的话题。
谈文俊说,对家乡独有的资源,以往大家总想快挖快用,赶紧吃成个“胖子”。经过这些年的波折,大家明白了,对资源环境,只有“吃相”变好,绿色发展,才能更好地与它们和谐相处。“现在,我明显感觉到,家乡人的环境意识上来了。”
“如今镇政府终于选定了高质量发展紫砂产业这条路子,非常明智!”谈文俊认为,限制发展税收可观、资源用量大、污染较重的粗陶产业,把发展重心逐步转移到紫砂产业上来,这是宜兴的明智选择,今后一定能形成一条新的、更有活力的生态产业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