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记者赵勇进 通讯员刘文奇 吴薇)20日,海安从全国精神文明建设表彰大会上捧回“全国文明城市”奖杯。目前,该市正在着手编制2021-2023年文明城市建设工程项目计划方案,将主城区微空间整治二期工程、区镇农贸市场及公共厕所提档升级改造等项目纳入计划,使其成为固化三年创建工作中探索建立的常态长效机制的一部分。
近年来,海安建机制、强队伍、严考核、抓长效,扎实推进全国文明城市创建工作,群众获得感和满意度显著提升。获得全国文明城市荣誉后,该市继续坚持从群众最关心、最现实、最直接、最急需的诉求推进文明城市建设,把触角延伸到市民日常生活的各领域、全过程,在推进重大民生基础设施项目同时,更加注重在小菜场、小公厕这样的“可感受”民生实事上下功夫,努力让老百姓“得实惠、可感受、更满意”。针对群众反映较多的公厕覆盖率低和分布不均等现状,海安正在制订《公厕专项规划编制(2020-2035)》,实现公厕建设管理的制度性、长效性、科学性。同时,在2019年以来,15家党政机关单位和19家沿街单位构建起“厕所开放联盟”基础上,继续扩大联盟单位,实现城市公厕“共管、共治、共享”。
针对文明城市创建中存在的顽疾和群众反映强烈的热点难点问题,海安坚持以整治促进的办法,继续街巷环境、人行道板、交通秩序、城市“牛皮癣”、市场环境、餐饮环境、网吧管理、窗口行业等专项整治行动的持久战。通过严查、严改、严治,防范乱倒垃圾、乱停车辆、乱设摊点、乱贴小广告并反复回潮等问题。
海安将信用管理融入不文明交通、商家店铺“门前五包”、农贸市场创建治理之中,变他律为自律,变“要我文明”为“我要文明”。
海安在城区35个路口安装闯红灯人脸识别系统,此前,城区每年因闯红灯发生的交通事故100多起,其中死亡事故三五起,而现在只有几起一般事故了。
海安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王荣贵说,文明城市建设保持常态、坚持长效,关键是发现问题不打马虎眼,坚守“每天都是创建日”。海安持续推行“任务清单、问题清单、整改清单”三个清单制度,从任务布置、问题交办到工作推进、问题整改等每一个环节,实行闭环管理、检查销号。前天傍晚,海安高新区二里社区居民马兴华在家门口的小游园散步。这里原来是废水沟,现在变成了小游园。马兴华说:“文明城市建设需要管,但更多的需要市民自觉维护。比如在这小游园里,就不能乱扔垃圾,不能损害绿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