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12月8日,是中国现代著名诗人、翻译家、文艺评论家卞之琳诞辰110周年的纪念日。当天,在卞之琳先生的故乡海门临江新区,以一场座谈会为主体的纪念活动,寄托了家乡对这位海门之子的深切怀念。当孩子们上台朗诵起诗人那首脍炙人口的《断章》时,全场响起热烈的掌声。
△一代大师卞之琳
34个字的《断章》,成就现代诗歌经典
“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人在楼上看你。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你装饰了别人的梦。”
△卞之琳《断章》手迹
一阙《断章》,短短4句,仅34个字,却是现代诗歌史上一颗闪亮的明珠。它是风景诗,也是爱情诗,更是哲理诗。
《断章》是卞之琳25岁时的作品。这四行诗原为诗人一首长诗中的片段,但全诗仅有这四行使他满意,于是抽出来独立成章,标题由此而来,遂成一首不朽的诗篇。
1910年12月8日,卞之琳出生于海门汤家镇汤西村(今属临江新区),他的青少年时代就在这江边小镇度过,曾就读于启秀高小和海门中学,1929年从上海市浦东中学毕业考取北京大学英文系后便离开了家乡。
卞之琳被公认为新文化运动中重要的诗歌流派新月派和现代派的代表诗人。他14岁读冰心诗集开始作诗,22岁出版诗集《三秋草》。卞之琳在北大求学期间曾师从徐志摩,深受赏识,因此被列入“新月派”。但他更醉心于法国象征派,并且善于从中国古典诗词中汲取营养,形成自己独特的风格。1936年,卞之琳与李广田、何其芳合出《汉园集》,因此三人又被合称为“汉园三诗人”。他还与“雨巷诗人”戴望舒并称“南戴北卞”。2000年1月,中国诗歌协会授予卞之琳首届中国诗人终身成就奖。2000年12月2日,90周岁的卞之琳先生离开了我们,留下了丰厚的文学遗产。
无论走多远,这位语言大师直到耄耋高龄都说着一口纯正的“海门腔”。故乡路、砖瓦房、小池塘,还有家乡的月光,是他最深的乡情。
“诗人创作《断章》时,无疑是用海门沙地话写成的。”卞之琳研究会副会长、资深媒体人沈文冲告诉记者,“我有幸于1998年1月拜访了卞老,他当时的确是乡音未改。”沈文冲指出,人们常常将《断章》误读,第二句“看风景人在楼上看你”,有人记为“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其实,用海门话来念,这里的“的”字就显得多余和突兀。
△著名山歌演员宋卫香演唱《断章》
巧合的是,在当天的纪念演出中,海门山歌艺术剧院院长、国家级非遗传承人宋卫香现场演唱了这首《断章》,用的是地道的海门方言,听起来亲切入耳,毫无违和感。海门山歌版的《断章》,由吴小平作曲。专家介绍,著名作曲家冼星海也曾为《断章》谱过曲。
发现卞之琳,感受江海之子情怀
十年前,卞之琳百年诞辰之际,一本《发现卞之琳:一位西方学者的探索之旅》的专著问世,作者是美籍荷兰学者汉乐逸。这是一部研究卞之琳文学生涯与作品的著作,被誉为“发现卞之琳”途程上的开山之作。
海门区政协副主席、临江新区党工委书记徐骏说,发现卞之琳,不能仅仅局限在学术界,要让更多的人,特别是孩子们了解这位从海门走向世界的文学大师。他提出通过筹办“卞之琳杯”青少年诗歌大赛等方式,让卞之琳文化的影响力代代相传。
△1981年,香港作家彦火拜访卞之琳及夫人青林
除了诗歌,卞之琳作为著名翻译家、文学评论家受到越来越多研究者关注。他的译作《莎士比亚悲剧四种》代表了中国莎士比亚作品翻译的最高成就。他19岁译出莎士比亚《仲夏夜之梦》,从此与莎翁作品相伴一生。卞之琳翻译的莎翁四大悲剧自成一体,更接近莎剧本体,在艺术形式和韵律上呈现出“等效对译”,只有同为诗人的译者才能做到,也奠定了我国莎学的基础。1958年上译厂推出的经典电影《王子复仇记》的配音版台词,主要就是根据卞之琳的译本整理而成的。卞之琳从译莎到评莎,留下了二十多万字的莎士比亚研究论著,其中的《莎士比亚悲剧论痕》,也是中国莎士比亚研究的里程碑。
更令后人钦佩的是,卞之琳是一位红色作家。早在学生时代他就参加了革命学生运动。1938年,卞之琳去延安和太行山区抗日民主根据地访问,并一度任教于鲁迅艺术文学院,用笔作武器歌颂抗日战士和群众。1940年,卞之琳进入西南联大任教,培育革命青年国家栋梁。抗战胜利后为昆明学生“一二一”惨案发表《血说了话》哀悼死难者。1947年,卞之琳赴英国牛津大学做研究员,1949年他毅然回到新中国的怀抱,从事外国文学的研究、评论和翻译,为共和国的革命和建设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海门区委常委、宣传部长施俊说,海门近年来主打的文旅品牌是“张謇故里,诗画海门”,其中“诗画”的诗,就是特指诗人卞之琳。关于张謇,习近平总书记称赞他是爱国企业家的典范。而卞之琳身上同样具有爱国爱家乡的高尚情怀,当前在大力弘扬张謇精神的同时,进一步挖掘卞之琳文化这些江海文化的分支,将会对我们坚定文化自信、提升文化软实力起到推动作用。
一座“之琳桥”,带你到桥上看风景
卞之琳先生的女儿青乔,因故未能出席这次纪念活动,她从北京给会议致信,表达对家乡的感谢和对父亲的怀念。海门卞之琳研究会会长、海门区工商联副主席李建新在座谈会上宣读了青乔的来信。信中说,“家乡的这块土地,对父亲的成长起了决定的作用。美丽富饶的海门,给了他无尽的灵感,是他创作的源泉。”
位于临江新区玲珑湖畔的卞之琳艺术馆,如今已初具规模,正在推进布展工作。青乔为家乡对她父亲的一片深情所感动,也为帮助父亲实现落叶归根的愿望,同意把父亲的遗物留给家乡。2018年底,就集中将卞之琳先生生前的物品运往临江新区,其中包括珍贵的藏书、著作和手稿。今年11月底,青乔又将整理出的一批卞之琳的照片捐赠给海门。当天的座谈会上还举行仪式,一批由知名书法家书写的卞之琳作品,将赠予卞之琳艺术馆收藏。
与卞之琳艺术馆相得益彰的是,未来的玲珑湖上将架起一座体现卞之琳诗意的“之琳桥”。在当天的座谈会上,临江新区面向社会公开征集玲珑湖“之琳桥”主题景观设计方案。征集者期盼应征作品,既能够与卞之琳代表作《断章》中“桥”的意象相一致,又能够适用于实体景观打造,吸引更多的人到卞之琳故乡看风景。(记者 张坚 资料图 卞之琳研究会提供)